《立美语文:格语文之美 致育人之美》——兼论初中语文美育的实践策略
张占营 杭州市文海中学 浙江 杭州 310018
立美语文是以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之美指向对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审美阅读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特质就是教学“语言”,语言本身是情感、思想、思维、精神的代码。“文以载道”表明语文教学天生具有以文化人、陶冶性情、滋润心灵的美育功能。
统编教材选文注重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风格美,手法美的统一,能够给予学生丰厚的审美教育。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读,预习导读,课后练习等各板块也处处充满浓厚的审美教育气息,这些均是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统编教材九上第六单元古典小说单元渗透了双线结构,社会环境,讽刺笔法,细节,描写叙事视角,延迟艺术,悬念和伏笔,悲剧和喜剧等文学知识。
立美语文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即解决“语文之美是什么”和“怎样育人之美”两大问题。黑格尔学派将审美对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文艺美和科技美四大类。在语文课程中,审视语文学科本身之美,表现为文字美,文章美,文学美和文化美四个方面。
1.感受文字美
文字之美首先表现为音韵美和朗读美汉语言的音韵美,包含声调之美,双声之美,叠韵之美,叠字之美等。古人说“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立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如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声调的高低起伏与升降轻重给人的音乐旋律美。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平仄交错使用,和谐对举配合,显现出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声调之美。
七上一二单元专门设置了朗读训练,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字之美还表现为无声汉字本身所蕴含的美和词句之美。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职能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人们学习和研究汉字,主要不是为了写字和分析字,而是为了用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别人用字表达的思想。
尊君、家君是因为交际语境不同,分别运用了敬词和谦词。职能之美,也体现出汉字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词句美指汉字遣词造句所表达的意义之美词义由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共同构成。
2.领悟文章美
文章是用文字表达一定内容的语篇作品。编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容,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之美和理性之美。
文章美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而且体现在形式方面,即布局谋篇的章法之美。章法讲究结构之美: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
因文体不同,文章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审美形式也不同,但其共性之美表现在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上,如起承转合、重章叠句,抑扬有致,一波三折,前后呼应,虚实相生,叙意结合,一线串珠,巧设悬念,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等等。这些章法都可称之为有规律,有意味的形式美。
3.欣赏文学美
文学作品是审美的、养心的,其美育功能体现在艺术手法的品鉴和心灵世界的熏陶上。
立美语文实现了“语文要素”与“审美育人”的有机融合。
正如曹文轩所说:“审美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好,就是让他们慢慢通过看文学作品,得到一点熏染……”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的心灵、性情慢慢得到滋润,就会拥有“得以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圆融、优雅的生存所必需的内涵、品质、精神、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审美意识就会慢慢形成,审美情趣就会慢慢提升。
4.弘扬文化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具体阐释了三大文化主题的内容与载体形式,并指出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确定具有内在当年的语文实践活动予以实施,以富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进行组织。
我又想起了黄厚江老师所说的语文教育的内容,无非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教学的形式无非就是听说读写。通过立美语文这篇文章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原来语文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味,还有审美,还有情感,还有心灵的滋润。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育的,浸润人物心灵的作用。今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多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内涵。
《三顾茅庐》说课 余映潮
语文老师为了教好这篇文章,需要进行8读:
1.细读“三顾茅庐”的完整故事。
2.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故事的大意。(动笔微写,解说三顾茅庐成语的含义)
4.提炼整合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资源。
5.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6.对诸葛亮,刘备,张飞的人物性格进行评析。(一个字评“谋”;一句话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用一个段落评说诸葛亮的形象:高瞻远瞩、有战略智慧、思考精细)
7.品析文中的波澜手法,铺垫手法,映衬手法,误会手法和悬念手法。
8.“隆中对”对话描写鉴赏。
《安徒生爷爷,今天我们是来挑刺儿的》王君
一、导入和热身
二、情节挑:情节发展有逻辑漏洞吗?
皇帝本来是最爱漂亮衣服的,但是当他知道了衣服的特性之后,想法居然不一样了,这叫做情节断裂。
情节偏离逻辑发展。皇帝的新装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关于受骗”的故事,他还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深度迷失,个体的“自我欺骗”的故事。
童话创作,很有特点:
超越理性,绝不呆板。
大胆夸张,刻意陡转。
突破生活逻辑,高调创造荒诞。
三:人物挑刺:人物设计有身份漏洞吗?
如果换一个思路,第一个人物是老大臣,第二个人物是爱妃,大皇子,母后关系最铁的哥们儿……去行不行?
童话是写给儿童的话,单纯简单是儿童的特点,反复再反复是儿童的游戏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童话故事往往刻意求简,童话情节往往可以重复。
同学们的挑刺,说明当代儿童对审美的丰富性要求提高了,那当代的安徒生们也可以提高创作追求哦。
四、立意挑刺:结尾有画蛇添足之嫌吗?
《皇帝的新装》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的,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国王光着身子在朝城和全城百姓面前走过,大家都噤若寒蝉,不吭一声。安徒生改写时在结尾处让一个孩子喊出了“他没有穿衣服”这句真话。
不加更能反映那个时代皇权的荒唐和人民的麻木不仁,更能表现那个时代的黑暗,像铁一样深暗夜如磐。
优秀童话的创作,以及更多的杰出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孤勇者模式”。
两个骗子——“世俗保守黑恶势力”设计操纵骗局;皇帝、大臣、老百姓——乌合之众的忍受享受和迷狂;小孩子——清醒的个体单薄的力量。
一个人的觉悟,一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对抗,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一个人为一亿人发声,一个人让一群人获得觉醒和重生的可能。
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就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会带来惊喜发现的书;经典就是你任何时候读,都觉得他是作者专为自己写的书。
《经典“辩”流传》
陆艳 青澜山学校 广东 东莞 523429
一、真实论辩,实践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本来指在书籍中建构起每一个知识或信息的相关知识源,形成知识图谱读者,据此可以建立起更全面、关联、智能的阅读。梅培军博士认为,深度阅读的深度并不全然指向知识的艰深或意义的深层,而是更多侧重于阅读过程的沉浸完整性、阅读体验的真实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和关联性、阅读方法的自我建构性。
二、巧妙评辩,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编写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利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中言语实践活动是训练思维的路径,教师得当的评价言语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和精神气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也会让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形成一体化效果。
三、多元思辨,构建未来课堂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提到,应对未来的六大能力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课堂最后提炼出“孤勇者模式”,这种从不同的故事中识别出共同的模式就是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
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要素是21世纪的四季素养及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人物形象分析的整合教学实践》
孙光 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 江苏无锡214000
单元整合教学强调结构化、系统性和深度学习,旨在通过语文大概念的统整,理解并迁移应用语文知识,通过扎实的语文学科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指向内容统整的情境设计
分期人物形象需要围绕以下问题清单:
他做了什么?——事实分析
他为什么这样做?——动机分析
这样做体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分析
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成因分析
他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价值讨论
二、基于横向整合的逻辑梳理
三、引发认知冲突的概念理解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是讽刺小说,其本质是批判范进的,但他却成功了,这是不是说明范进很努力也很坚韧呢?
小说表现了范进的什么性格?胡屠户简直是火力全开式在骂范进:不事生产,忘了自己还是母亲的儿子和妻子的丈夫,忘了自己作为家庭顶梁柱还有应尽的责任;所作所为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家人考虑。究其原因,是名利让他鬼迷心窍,耗尽青春,完全失去了人伦常理,所以作者借糊涂户的口在骂范进一样迷了心窍的人。作者让范进中举,何况他的中举有极大的偶然性。后文交代了他的不学无术,是为了让他发疯,让他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同时也顺带着让众人丑态百出做这个,作者是想让读者知道这个社会病不正常了。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谢晓清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
小说教学不能局限于叙事层面,而应抓住文本虚拟和叙事两大命脉,重点关注叙述层面,凸显小说核心价值的结论。
传统小说往往以“小说讲述了什么故事”为重点,这是关注小说的叙事层面。其实,小说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点,那就是“小说中故事是如何讲述的”,这一层面直指小说的本质。
王荣生教授在《小说教学教什么》中指出:“语文老师的作为主要应该在叙述角度,叙述层面。”数虚构是小说的本质,因此小说教学一定要关注作者是如何虚构和叙述故事的叙述层面,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小说创作中,作者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来讲故事。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小说表达方式,即小说叙述层面的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小说的这些内容常常被忽略。教学时,教师尤其要关注小说叙述视角,辨析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情节如何展开,小说矛盾冲突怎么发展及解决,等等。
小说的叙述视角一般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特殊视角。《范进中举》就是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孔乙己》设置了第一人称双重视角,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20年后回忆往事的我。
人物对话往往潜藏着作者想说又没说的内容是叙述层面的主要手段。人物对话之间话题转换的节点答非所问,不合逻辑的地方一般隐藏着人物内心真实的心理活动。如范进和张相生第一次见面,二人都互称对方为至亲骨肉,通过挖掘他们对话背后的不合逻辑之处,就会发现人物称呼人物关系之所以能迅速拉近,在于这两个读书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观——读书能换取地位,金钱,名利,能够带来利益。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读人物的对话逻辑,可以促使学生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心理动机分析人物的个体价值观,进而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这离不开作者叙述语言的有意为之。因此,叙述层面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重点内容。
这段话其实也讲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逻辑学。领悟人物中的逻辑不合理之处,它是我们挖掘文本核心的重要手段。
厦门市海沧区李桂林老师执教《范进中举》时,抓住范进的执迷不悟点——对科举的执着,作为人物情感逻辑的起点来构建课堂的主线。以“中举对于范进来说意味着什么”作为起点问题,挖掘语言细节,带领学生思考科举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的意义;然后抽丝剥茧,引出高阶思维的主问题——“范进为什么发疯”,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深层次原因,剖析小说所要传达的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抨击。进而反思今天的读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