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用了一周读完了 贝弗利·恩格尔的《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有一种如释重负,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的痛快感。
回顾这一周,读书的心情有些低落,写笔记时稍微平缓一些,因为从读到写,已经经历了从回避到接受的过程。
关于这本书,在最后的复盘环节,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先从一档节目说起。
《非诚勿扰》深受大众欢迎,经常看到有嘉宾问对方“你对前任有什么看法?”“你怎么评价前任?”。
面对这类问题,被问嘉宾左右为难、一筹莫展,言语中的“度”很不好把握,时不时有人因为这个问题出局。
主持人孟非给出了三条建议:不主动、不回避、不提细节。
我想这三条,不仅适用于“谈论前任”,也适用于其他隐晦的话题,包括《这不是你的错》中的主题--童年受虐、羞耻心。
例如情感受虐,如孩子不断的被批评、辱骂、轻视,承受着不合理的期望,以及其他情感上的虐待;还例如身体受虐,即身体遭受到暴力伤害,如殴打,性侵等。
以上这些话题,并非大众话题,是隐蔽在角落中的话题,是受虐者的伤痛,是被虐者的错误,当写成文字传递出去后,也会为读者平添一份沉重。
所以,关于这本书,我也有三个阅读建议:
01 平凡大众不建议主动阅读
实话实说,这本书随手一翻,出现在眼前的,更多是悲痛的案例,和负面的词汇,以及心理痛苦的描述。
比如前文加下划线的那一段,我选用的词语,都来自于书中,如果读这些词都让你感到不适,那就不要主动去读这本书,书里还有很多更虐的词语,如果读者心理不够强大,很容易感受到压抑。
如果你童年是快乐的,或者目前生活幸福甚至平淡,或者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那么你可以不去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是疗愈,如果没有伤何来愈?
02 有需求的人不要回避阅读
有需求的人,包括有过“前文下划线”那一段感受的人,想要走出困境,开始新的生活,又无所适从的人,有必要认真读。
除此以外,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或者想要帮助他人走出痛苦的人,有必要阅读,比如父母、老师、警察、心理工作者等,也需要认真读一读。
通过阅读,可以找到被羞耻心困住的人,他的心理根结在哪里,虽然直视伤口的感觉有些残忍,但却是疗伤的必有环节,就像打入体内的一枚子弹,谁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只有取出来,才是最佳治疗方案。
03 作为大众传播交流时不提细节
教材、资料、书目等,常分为内部读物和出版刊物,如果 内部交流,一定是和内部的业务相关,写得越客观真实直白,越解决问题。
但,笔者如果想要用此例子作为负面案例,发表在大众媒体,想让更多人去理解受虐者,给他们更多关爱,那么应该注意用词的度。
因为这个话题,并不是浓妆艳抹总相宜的话题,而是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的话题,就像和现任谈论前任,不说是虚伪,夸多了是忘不了,骂多了是人品差,这其中的斤斤两两,一写要掂量清楚。
不提细节是一种善良,也是对受伤者的保护。
以上三个建议,是我个人的看法,千万读者中的一个,也许看法有些偏差,却是真实的感受。
写在最后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作为平常人,当你真的被书中问题所困时,与其撕破伤口再疗伤,与其回忆那些痛苦的过往,不如用积极的心态战胜消极,用时光的流逝遗忘过去,把情绪的重点从过去移到未来。
尽管后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也在讨论治愈方法,但它给出的方法并不独创,如正念、自我悲悯、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鼓励。总感觉作者在介绍这些方法时的文字中,飘忽着一丝不得以而治疗的情愫。
其实,治愈创伤的方法并不唯一,上周读的《积极情绪的力量》与这周读的《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这两本书,我推荐前者。
主张用积极打败消极。
当你足够强大时,过往就只是过往,成不了影响现在你情绪的一个因素。
附本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慈悲感 与慈悲心
1、童年受虐经历如何以及为何引发羞耻感
2、羞耻感为何如此折磨人
3、慈悲心如何治愈羞耻感
第二部分悲悯自愈项目
1、自我悲悯的障碍
2、接受他人的悲悯
3、允许自己感受伤痛
第三部分自我悲悯的五个练习
1、自我理解
2、自我宽恕
3、自我接纳
4、自我关爱
5、自我鼓励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