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推荐的书是英国心理学者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听到书名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一只蛤蟆有必要去看心理医生吗?这是一本童话故事吗?实际上,这不仅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还是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
这本书是以英国著名童话《柳林风声》为背景,《柳林风声》讲述的是一只蛤蟆的冒险故事,蛤蟆本来是个富二代,结果因为上当受骗,家业被黄鼠狼夺走,自己还锒铛入狱。在朋友鼹鼠、獾的帮助下,蛤蟆从监狱里逃了出来,还和霸占自己家业的黄鼠狼斗智斗勇,最后夺回了自己的家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之后,夺回了家产的蛤蟆先生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成天郁郁寡欢,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动力。獾和鼹鼠、河鼠见状不对,便带着蛤蟆先生去做心理咨询。作者围绕着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过程,借助心理医生苍鹭之口,为我们讲解了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知识。
比如,如何摆脱控制型的父母?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如何修炼自我,提高情商?书里并没有复杂的难懂的专业词汇,相反,它非常“易读”。但是,这是一本需要“不断思考”的书,作者罗伯特把自己二十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都融入了这本书里.读完这本书,就像和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见了10次面,渐渐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走向“成人状态”,最后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精华内容。
首先,你会了解到普通人应该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寻求帮助。
其次,在人际沟通分析学中,人生有三种“自我状态”。有些人总是对任何人很严格,甚至到了挑剔的程度;而有些人却永远“像个孩子一样”,一切的根源都与“自我状态”息息相关。最后,我们来一起找到人生坐标,学习如何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01用“情绪温度计”觉察情绪,向内寻求根源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很容易突然觉得很丧,是怎么回事?”有个高赞回复是这样说的:“这种突然很丧的感觉,来自于意义的缺失,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空虚感,本质是对生活、他人和自己的不满、委屈、愤怒等负面情绪,在情绪产生的时候,没有识别并放在心上,也没有及时排解处理。虽然我们暂时搁置了这种情绪,但迟早有一天,它会爆发出来。”你可能在想,谁还没有突然的情绪低落啊?等事情过去就好了,大不了吃顿好的,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不能解决的。
其实不然,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经常体验到空虚感的人,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与他人是区别开来的,对未来的幸福不报希望,无法爱他人关心他人,也无法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关怀。
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这类人去做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比如暴饮暴食、酗酒,甚至是自残。
所以,我们需要重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在可以调整时及时采取措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呢?可以借助“情绪温度计”来用量化的表达描述自己的状态。情绪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
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并标注刻度。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感觉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尽可能客观还原此时你的心理状态,比如:我感觉很不错,今天见到了久违的朋友,还一起吃了向往已久的美食,下周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和他们约会。此时,情绪温度计大约在刻度8以上。
今天我感觉很累,工作太多了,领导又开始派新的任务,不过忙完这段时间就可以休假,希望到时候能放松一下。
此时,情绪温度计可能在5-6,虽然不太好,但还能改善。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时,总会以客观实际作为依据,因为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时,可以先回想一下最近的生活是忙碌、充实还是空虚无聊,再想想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
比如,蛤蟆先生在书里,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我感觉很糟糕,大约三个月前,一切显得那么黯淡,我找不到出路,我想过自己可能会做傻事。朋友们对我很不满,河鼠总会骂我是个‘讨人嫌’的家伙,獾像我的父亲一样严厉地批评了我,让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点价值都没有。”说完,蛤蟆先生在情绪温度计的刻度1和2之间做了记号。
当我们发现空虚感和低落的心情无法排解,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时,可以向外求助,即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但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意味我们能立刻摆脱空虚感和抑郁,很多心理咨询也会失败。想要让心理咨询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前提:第一,作为心理咨询的主体,来访者必须是自发自愿来做心理咨询。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蛤蟆先生的第一次咨询情况。
朋友们把蛤蟆先生强行带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的面前,蛤蟆不停地说:“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说找你就能治好我的病。”但苍鹭问了蛤蟆一个问题:“这几次咨询,由谁来支付费用?”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苍鹭太冷血了,蛤蟆已经有自杀的倾向,苍鹭居然还在纠结钱的事,难道不应该治病救人要紧吗?其实,苍鹭问咨询费由谁来付,实际上是在明确咨询主体,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你是否是100%自发自愿接受这次咨询?”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因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大部分是家人或朋友推荐来的。
在很多人心里,去看心理医生意味着有疾病,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是被胁迫而来,那么心理咨询多半就会无疾而终,毫无效果。
所以,如果我们去接受心理咨询,首先要明确“我是自愿前往,主动接受,没有被任何人胁迫。”只有这样,心理咨询才可能成功。
第二,心理咨询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咨询师和接受者都需要为咨询负担责任。很多人在寻求心理心里一定会想:“心理咨询师作为医生,就要负责治好我,我作为病人只要被动接受治疗就行。”
蛤蟆先生也一样,他希望苍鹭能给自己开一个药方,或者直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抑郁的心情。
但苍鹭告诉他,心理咨询是合作,不是说教;蛤蟆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
所以,蛤蟆要做的首先是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开始为自己的咨询建立信心。面对抑郁情绪时,很多人都会恐慌地问自己“我会好起来吗”,每个人都有变好的能力,但问题在于,你做好变好的准备了吗?
当我们很丧很无助时,总渴望向外寻求帮助,希望朋友或者专家能给我们做个药到病除的手术。
但本书却指出,向内寻求根源才是解决的唯一之道,“如何才能变得更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心中。
02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了解了情绪温度计和心理咨询成功的前提后,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重点: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心理咨询师苍鹭指出:“我们刚出生时只有几种基本的情感,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具体来说,我们的行为模式就像一个调色盘。最初上面只有红黄蓝三种原色,当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时,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色调和色差。此时,这个调色盘被称为“自我状态”。经过总结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每个人的情绪都有微妙的差别,但大体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自我状态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来看看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包含了我们在儿童时期体会过的所有情感,包括快乐与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教一个小婴儿怎么快乐或悲伤,但小婴儿天生就会哈哈大笑,也会嚎啕大哭。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
但随着孩子的身体逐渐强壮,他的情感世界也丰富起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开始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
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但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每天都耐心呵护,有时父母也会很严厉地无视婴儿的哭闹,怕“宠坏”了他。
但婴儿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相反,小婴儿在面对父母的行为和观念时,会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一套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付父母和其他人。此时,小婴儿不再处于“自然型儿童”状态,而是逐渐转变为“适应型儿童”。这一套最早期的生存策略和行为塑造了我们人格的雏形,成为自我的核心,最终会定义我们这一生的行为。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已经长大成年,但他还是会受到幼年经历的影响,回到“儿童自我状态”中,在这个状态下,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儿童自我状态的具体表现有: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时,我们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当他们指责我们时,我们并不会去辩解,而是选择顺从讨好对方。
蛤蟆先生就经常陷入儿童自我状态中,尽管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很久,但一旦有人用严厉的态度批评他,就算对方的指责毫无道理,他也会感到恐惧和焦虑,然后强迫自己顺从他人的意愿。还有些人在回到“儿童自我状态”时,会表现出怄气或无理取闹。
这也与他们的童年息息相关,试想一下,当父母对孩子说“这个玩具不能买”时,很多孩子都会以“撒泼耍性子”来换取父母的同意。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不如意的现实,内心就会回到童年,开始无理取闹;怄气的原理也是如此,面对父母,孩子们无法随心所欲释放自己的愤怒,但他们会生闷气不理人,这种行为习惯也被保留了下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状态和行为并没有错,毕竟谁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它们导致的后果一般都很负面,比如会被人嘲笑,更严重的后果是,这些行为在告诉别人“你就像个小孩一样,是个失败者”。这种负面影响就是蛤蟆先生抑郁情绪的导火索,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要怎么解决呢?我们稍后再说。说完了儿童自我状态后,我们再来看“父母自我状态”。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讨厌我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所作所为,但我现在越来越像他们。”
有人解释这是遗传基因在作祟,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刚刚我们说过,每个人刚出生时都只有几种基本情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最早接触的人是父母,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估量。
自出生起,我们就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你的爸妈时,那说明你进入了“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挑剔型父母,这个很好理解,父母一定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瞧瞧你,又把衣服弄脏了,你怎么永远长不大。”当一个人在“父母状态”下,他也会开始对他人评头论足,甚至严厉批评对方。
蛤蟆先生的好友獾就是挑剔型父母的典型,他总是嫌弃蛤蟆的做事风格,还经常对蛤蟆说:“没有我,你什么事都做不好”。
第二种是审判型父母,审判型父母像法官一样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