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说:“不是他激动地特别想明白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不是他明白了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会告诉他。给他举了一个案列却不能在其他三件事上相同去理解的,我就不再教他了。”
这个就好像一个人要找出路,找不到的时候特别着急,他又特别渴望去,然后给他指个方向他就会去了。他内心非常渴望要去,也知道为什么去,但是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可以讲话告诉他了。如果一个不想去远方的人你告诉他那里有非常美的景色,有特别深的人文他都不会去,因为可能他只喜欢手里的游戏和虚度岁月。就好像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不懂得继承父母奋斗的精神,去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也许大部分人只会继承祖传的苟且,却又做着不劳而获的白日梦。
对方不渴望的不要去给他,因为他们天天要人催着干活,要性不强的人就不用太重点培养,因为主动性是优秀员工的第一标准,所以在工作中其实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是否渴望自己有所成就。这就是检验一个员工是否能成事的标准,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愿力,内心中的渴望。稻盛和夫讲:“不是内心中真正不渴望的他不会到来。”
同样的错误一直犯会导致一个人无法成长,在低纬度的世界里打圈圈。但是类似的事件无法理解也是一个道理,是不是有人会觉得这不是错误?其实这种错误是最可怕的,也就是没有领悟能力,而孔子不是教人一件事,是一种方法论,孔子也不是不教人,只是不教悟性差的这种做悟性高的位置,每个人适合的不一样,所以孔子说要因材施教,每个人都适合做管理做领导,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天分能够做好。
所以一个非常优秀的人要具备两个特点,就是要性和悟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点的人往后才能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所以时刻要问问自己,这一生我到底要什么?如果我内心不是真的想要,我又何必苦苦追求呢?我的人生到底要什么?我要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告诉自己:渴望吧,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