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习时,曾几次三番的听孔主任讲过《糊涂的先生》,甚至大家跟着齐读过,但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直至读了陶行知先生《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才知道此文出自陶老先生。
《糊涂的先生 》一文,深刻揭露了,传统的教育,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老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而扼杀了她。你看这些词语,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糊涂、冷眼、讥笑。扪心自问,这些误人子弟、打击学生心灵、残害学生人格的事情,我们有没有过?是否还存在类似做法?能否防患于未然?
记得我教过一个叫张薇薇的学生,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养成了特别多的坏毛病,老师们跟家长沟通过几次,爷爷奶奶特别“护犊子”,老师们也就放任不管了。当时我接班时是三年级,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比较正常的学习,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说谎,逃学的坏习性也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了。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爷爷奶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她,经常找她谈谈心,单独给她辅导落下的功课,并告诉其他孩子多和她接触,多和她一起玩。
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朝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渐渐的,张薇薇变了,不逃学,能回到学校上课了,也愿意主动跟同学交往了,上课听讲认真了,作业能自觉完成了,成绩也有所提高,人也开朗了不少。爷爷奶奶也很欣慰孩子的变化,曾专门打电话跟我说:“谢谢你,吴老师,是你拉了俺孙女一把,帮了俺孙女。”
做老师,要学的,要做的,很多,要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先生很难。我们从孙悟空身上看到了认真求实,舍小家为大家,从小孩子身上看到了天真,好学,乐学,认真,活泼的童真。就如陶老所说,如果我们真的变成这两个人物,我想,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校园会真正变成一个七彩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