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有个觉察:生活中,好像事情的发生都是成串而来的,比如喜事、不好的事;
知觉是对感觉的解释,是知觉的选择性感受到的内容吧。
新阳光高级研修生的研修日,我要去讲“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双赢”。
我心中突然不想去,或期望它取消掉了。
不是我没有准备好,而是又发生一件事情要自己去决策。
左右思量时,发现有点心烦意乱,什么的决策才是双方利益最大化?有点无解。
最后心里两个打架的小人,一方说服另一方:不要再想那么多,还是去讲课吧。
心神不安的结果也引发了行为上的不定,停车时,没有按下电子刹车,碰的一下撞到对面墙上。本来以为撞个墙,没有什么大事,开汽油车时,磕磕碰碰,积累了不少经验。
保险扛鼓裂,防冻液漏出来了,车是彻底不能再开了。
以往经验的好处就是不慌不忙给保险公司打电话。
学心理几年的好处一下子显现出来了,我给自己美名为:宠辱不惊!
非常顺利地处理完,也没有耽误与老师及同修们一起吃饭、聊天,然后进行研修讲课。
讲课的过程,我觉察自己的讲课方式还算可以,但内容就如老师说的,什么都讲了,什么都是浮光掠影,没有深进去。
老师还说,倾听不是简单用耳朵听,而是用心(脑)听,刚才你说话,我一直注意你说话的内容。
我发散型思维的说话方式在老师敏锐的洞察性下,一览无疑。
理性不足,怎么办?
我不是不想,不思考,而是想不到那里去?
结构型的思维训练书籍也专门看过,也训练过,但好像还不怎么如意。
理性思维就可以把自己听到、看到的、感受到的整合在一起,提炼出背后规律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前后衔接非常顺滑。
以前写作文,就是靠阅读积累,感性驱动,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根本没有去做框架的构思。
参加写作训练营后,发现一篇中篇或长篇小说,如果没有框架的构思,写着写着,就成了流水一样的自言自语,自我陶醉,把读者当成自己了。
刻意练习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提升。
老师给布置任务,把今晚研修的课,写下逐字讲稿,两万字。
文字是理性的结晶,看看我的讲稿写成什么吧!哈哈哈哈
结构性讲稿:
目标听众是谁,我要讲的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