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第一套大纲分为知识(字词、语法、公式、定律、规律、结论……)与能力(观察、思考、表达、阅读、书写……),能力与知识得到关系是,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些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能力与知识间的关系失调,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我们老师为了赶课、保证在期末考试前上完课,在不断地把新知识硬塞给他,这样的学生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胃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到后面无论什么都不能吃了。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不到自动化,那么他学习起来会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这种学困生他们对新知识的感知、理解和所记的知识很难弄懂,即使记得一点可是很快就忘记了,他的智力处于沉睡的状态,因此越学越难,越补越差,知道最后丧失信心。这样的学困生,之所以产生学习困难,是因为缺乏第二套大纲中的智力背景。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困生提供这样智力背景,这个智力背景就是阅读。像这种学困生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
在我还没有学这两套大纲前,针对我们班的学困生,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
1、新知识重新教。如果当天上新课,部分学困生是听不懂的,那么我一般利用课间的时间单独重新讲解一遍。
2、针对学困生的错题,找时间单独留下来辅导。
3、针对学困生不会的知识,我会出一份他多次错的题重新让他做,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说实话,我按照上面的做法孩子们的成绩是能取得一定的进步,不会太差,但是这种进步不是稳定的进步,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花费了自己大量课余的时间,是一种蛮干低效率的办法。这种蛮干让自己取得了工作上的一些成绩,现在想起来,这种方式不是我追求的样子。因此,这个学期决定加入了新网师,选择了这门课,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段时间,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对班级学生的教育。
针对班上的学困生,我试着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每天利用下午的读书课给他们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在我的课堂上时常穿插一些故事性的情景。这个学期我针对我们班的孩子增加了一些科普性的书籍。比如《DK间谍大百科》、《狂野地球》、《国家地理》、《世界地理》、《DK生物大百科》、《趣味数学》、《汉声数学》、《万物》、《昆虫记》、《阿基米德儿童科普绘本》等书籍。通过这两周的观察发现,我们班的那几个学困生其实很喜欢看这一类科普性的书籍,但是目前由于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留给自己自由阅读的时间很少。为了能真正帮助到他们,我专门找这几个学困生开了一个短会,经过与他们协商,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是早上7:40到教室,7:40~8:10这个时间段自觉在教室课外阅读。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有用的理论镶嵌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从而让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走出学习困难的局面,真正发展他们的智慧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