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个课堂实录,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薛法根老师对“词”这种文体的解释和最后一个板块,“词眼”以及作者介绍。
前者作者放在第一板块,巧妙地让学生回忆诗歌《村居》和这首同题词村居进行比较,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知道了词牌名“清平乐”,以及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韵,这样清晰的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词”这种文体的特点。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当然对于这种文体的讲解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后面带领学生诵读时,作者又强调,“清平乐”这个词牌名的语调是舒缓、宁静的,基于这种理解上的朗读,一定是和谐、成功的。
最后一个板块简直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作者让学生抓这首词的词眼,很多学生找的是“喜”,的确这首诗乍一看去充满了乡村的那种宁静、朴素、和谐的生活,但是做,但是通过作者简介,学生读读到作者原来是一位将军,主张抗金,但一直受到组合派的排挤,一度被贬。他本该是在战场上驰骋的一个将军,却在一个小村子里写出了这样的一首词,他的心里可能不是喜,而是“愁”,所以说诗里边的那个字“醉”,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辛弃疾的很多词里边都有“醉”这个字,他因愁而醉,因悲而醉。
这一课,也告诉我们教古诗并不只是教某首古诗本身,特别要注重文体、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回想起来,有一些知识留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