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幸聆听了常瑞芳教授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讲座,收获满满。首先常教授指出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含义及重要性以及当下的现状和问题。幼小衔接的本质问题其实就是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和教育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即自然发展与人为要求之间的矛盾。
相信大家都明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共同重视和协作的方向,不是某一方单独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大班里一个月、一学期或者一年突击培养就能达成的。小学和家庭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展效果的影响是不可抹灭的。
然而从我们幼儿教师自身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的孩子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常教授指出的幼儿握笔姿势的指导,我们从小班使用勺子,中班使用筷子、画笔,都是在为孩子的前书写做准备,到了大班更要严把书写关,于细节处引导幼儿,从坐姿到每个手指的位置和力度,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再如幼儿倾听习惯地培养,确实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上课时总有个别小朋友会做一些小动作或者交头接耳,这在幼儿园可能视为老师的活动不够吸引,引导不够到位,孩子的注意力时长短。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说到底还是孩子常规习惯的问题,尤其是同伴表达时的倾听习惯。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给发言的幼儿配备话筒,让幼儿的表达更加清晰;比如与幼儿约定好倾听规则,对于倾听习惯差的幼儿要允许其偶尔走神,但是约定好提示方式,老师提醒后要能够立刻集中精神倾听;比如在表达中加上几个小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倾听,对于倾听认真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
还有幼儿的告状行为,正是我们班一一最近几天的突出特征。有时候有点频繁,但是又觉得这是孩子在主动寻求帮助,如果回绝孩子会限制孩子表达的欲望。而且担心有的孩子不反应问题,回家跟妈妈说,家长找到我们,我们不知道会很被动。听了常教授的讲座,我恍然大悟,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并把孩子解决的方式和老师的跟进一并告知家长,引导家长教育观念上的转变。
作为一名大班的幼儿教师,深感对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开始的每一步扎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