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序言】
1. ///作者的多重身份
作者卡洛斯 · 皮提亚斯 · 萨尔瓦是一位作家、心理学博士、大学教授,也是一位一直从事“修复早期依恋关系“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同时还是《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和造诣。
2. ///书名的提示性效果
译名《未竟的依恋》点明本书主要内容是“依恋关系”,“未竟”两个字也在本书内容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译名起得非常好,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3. ///序言的形式新颖
本书序言部分作者是另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何塞 · 路易斯 · 冈萨罗,他使用了六个关键词来形容这本书及其作者,精炼概括,更巧妙的是这六个关键词的首字母拼成的正是本书作者卡洛斯(CARLOS)的名字拼写。在书的开端,精确概括书内容的同时,成功吸引人的注意力,期待正文部分的内容。
【书的构思与结构】
4. ///书的写作方式
不同于其他以例子串联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形式更像是文献综述类的偏理论类的学术报告,形式新颖,论述能够让人信服并且产生思考。
5. ///整体的行文逻辑结构
本文的整体结构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在关键点穿插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主体部分用各派别的研究做阐释,起承转合完成度极高。
6. ///章节总结回顾点题
提出每种类型和章节结尾时都有总结,满足了读者想要抓重点的心理,汇总方便读者比较前文的论述中的异同点,更有助于理解。
【正文与立意】
7. ///内容的研究意义
作者浓缩了50多年以来对于早期依恋关系的研究,文字和理论梳理深入浅出,即使外行不能了解全部,也可以受益匪浅。
8. ///例证的典型性和可理解性极强
本文使用的例子虽然少但极具代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例子的选择考虑的涵盖面非常广,打破了种族、阶级、文化的壁垒,体现出问题存在的共性,使人们对此可以产生共情,为后文理论论述打下基础。
9. ///多角度分析问题
不仅分析了问题,还言明了作为分析师可以如何解决问题,给读者以自我疗愈和接纳自己的窗口。
10. ///可以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书中不仅分析了婴儿和幼童的早期依恋关系,还指出这种依恋关系及心理创伤也会是代际传递下来的,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不仅是理解亲子关系,也是了解自己和内心深处的好途径。
11. ///配图清晰
章节配图清晰,对于一些不易文字说明的知识和理论做补充和完善,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便于理解。
【其他亮点】
12. ///一图多用
配图制作简练,可以单独收藏截图来制作知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