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没有我的课,我备了一课的教案和课件,剩下的时间,我整理了上学期期末的数字银行的分数。
在我这个“吝啬”的班主任手中,小分数地加分,豆苗们还能积累一千多分,实在是因为上语文课太热闹了。
数字银行这个事物,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得看家校双方配合度。
从统计者——老师出发,要想将“数字银行”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首先要明确的是积分规则,丁卯分明,不可随意变更,如有新的共性情况出现,需纳入规则中,与同学们共同商议:“加多少分合适?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加分?”方纳入加分系统,执行力回更好。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够踏实,今年将纸质版的规则张贴在班务栏,应该更清晰,更具约束力;其次适当赋予执行者的加减分权利,每条规则应有相应的检查员,检查标准与检查时间应形成惯例,并给予一定分数内加减分的权利,以保障规则的落实,行为的养成。
我作为家长,在给小米粒积分的经验上分析,作为家长方,如何将“数字银行”的分数价值最大化呢?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看得到。分数,毕竟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想让它督促孩子们变成“追光少年”,最终要的就是适当转化为看得见的物质。比如,小米的账户上有了187元,她申请100元作为请大家吃饭的钱。理由合理,予以批准。转玩具店,看见玩具,申请买,理由充足,批准。在兑换的过程,米粒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努力的价值,她的动力更足了,现在的零花钱,都是由考核而来。
小小分数,却能点燃课堂,激励同学们约束自己的心,计分流程虽然繁琐,但是,我会一直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