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化效应是指这样一种情况:
个人偏好出现了问题,只关注了某一个时刻某一个点的爱好。窄化背后的原理是体内分泌了一些化学物质-体内因素,引起了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冲动。
所谓体内因素是指一系列的影响作用,包括饥饿、口渴、性冲动、对成瘾药物的渴望、身体疼痛或强烈的情绪。这些驱动力对决策制定和行为有着不成比例的影响:为平息这些影响,心智会倾向于忽略其他所有目标。这些状态会导致一个人感觉到「失控」并出现冲动行为。详细内容可参考 Visceral Factors 和 Empathy gap。
根据《窄化效应:为什么强调加班文化的团队容易死?》一文提到的场景,官僚化的指令性加班导致员工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进而在决策上出现了窄化效应,导致员工离职率变高。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现磨洋工分为两种,一种是天性磨洋工,一种为系统性磨洋工。天性磨洋工是指人在工作时一种自然地偷懒倾向,其隐含前提应该是X理论。系统性磨洋工是人处于社交或其他特殊目的而在工作中可以放慢节奏,降低工作效率的情况。
无意义的指令性加班会导致部分员工出现系统性磨洋工、主动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