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华杉讲透】:“什么叫「事上磨」呢?举个例子,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考试不及第,一个才华横溢、自命不凡的人,考试居然没考上。他会怎么说呢?他说:我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这就是‘静亦定,动亦定。’”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陆澄问:静守时,觉得自己修养状态还不错,但是一遇到事儿,又不行了。这个怎么破呢?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而不知道在克制自己、磨练自己上下功夫。这样一遇到事,就会动摇。人一定要在具体事情上磨练,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静也定、动也定。定就是‘不为外物所移’,就是能胜过外物,不被它伤心、伤神、伤身,不为发生的事而动摇自己的心志,也不刻意事先思虑,来了怎么迎,去了怎么送,不默戏,不演习,来了自然就迎,去了自然就送。这样还免得多想。”
今天这句话让我明白「静」和『定』是从事上磨出来的,静和定是经历事情后的结果。
本周反思:当我遇到棘手的情况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糟糕、怎么这样,这不完蛋了的时候,反应出了我的几种认识:①这件事我没经历也没处理过;②我把事情遭难化的部分放大了③我在遭难化地脑补未来的剧情。这背后本质的心理障碍是:事情比我大。
当我没有看见我的这些反应的时候,我的应对方式大概率是不由自主地消极,觉得这件事我不行,或是这件事本来就不行,我再怎么搞也挽救不回来。但是,这件事依然要正常的发生,要经历一段时间,以消极的态度应对这件事的话,这段时间人会过得非常煎熬,要不彻底躺平、要不内耗到事情结束得来一个:看吧,我就说不行的结果。这其实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且会强化自身的这种消极应对模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换了一个理解这件事的视角,事情依然存在,但灾难化的假设消失了。这个理解视角就是,我将这件事理解为这是走向某条路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它不是一个遭难性的事情,而是一个短板随着事情的发展暴露了出来。短板并非缺点,而是随着怪兽级别的提升,自己的某部分能力不足以应对。这其实是一个自己在走向强大,在变强的反应。接下来的动作,只需要对它们进行资源投入,第一步改变短板的态势,第二步逐渐发展起来。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个多边形战士,就是这样一条边一条边发展形成的。
这周整件事的体会过程对我影响蛮大。
在没有事情发生,平静祥和,特别是娱乐的时候,大家情绪值很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没那么明显。当事情来临,难度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承事的承载力就会呈现出来。
事情就是一面镜子,人在事情前照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没有对与错,强与弱。而是要真实地看见自己,并接受这就是自己的现状,才有可能改变。
20岁的时候,经常会受到这些事情的内耗,我当时很无力,我会抱怨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只想千方百计地躲避这些事情,这样自己的情绪就是平静的、不内耗的。后来,我意识到,逃避只会让自己的舒适圈变得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对事情的耐受力很差,芝麻大小的事情,就会内耗到我。
同理,当我把一件事视为灾难性的事情的时候,我对事情的理解就进入了灾难化的剧情表演中,我会灾难化地解读出现的每一个征兆,注意,这并非征兆的真实性状,而是我被自己情绪化的解读误导了。其次,我会对这件事忧心忡忡、过度思虑,这是一种内耗的情绪,是不必要的,对这件事的解决和处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是起负面作用。可能有一些好处是:会让我因为紧迫感和危机感对这件事格外地上心。我发现只需要改变我对这件事的理解,遭难化的解读和情绪都会瞬间灰飞烟灭,我回到了我知道眼前这件事很重要和关键,同时我也能平稳地处理这些事情的状态中。
我看见了我的动心,我也理解我的动心,同时我回到了静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