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的良好运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事关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于法律具有的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法律之普遍,不仅在于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各项权利的适用广度,还在于其人人能学、人人应学、人人能用的使用宽度。学习法律,不仅要有法律法规的条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思维的学习与锻炼,在帮助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在破解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上的难题时也能给人启示。
办事讲方法,培养法律“逻辑”思维。法律逻辑是研究法律及司法实践中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的逻辑学分支。在理论上,体现为法律概念、规则的抽象概括、归纳、反映。在实践中,体现为实体程序法律实务中的步骤、方式、行为逻辑。简单而言,法律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法律人对法律概念、法律实务的普遍性学习归纳和解决梳理复杂的法律关系、法律事实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在同样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中,清晰的逻辑意识、可靠的分析方法对我们处理基层难题具有相似的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法律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不是让我们做事循规蹈矩、不求变通,而是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使我们办事讲方法、工作讲逻辑,让我们的工作更具层次、更有效率。
行为要守纪,培养法律“规范”思维。法律的规范性,不仅是法律条文的一丝不苟,还是法律实务中的方言矩行。基层工作中,基层工作者的行为也要规范守纪。第一是要行文规范。公文的严格规范代表着政府机关的权威和效力,行文规范也能提高公文管理和信息交流的效率。写好公文,是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基本功、必修课,要树立规范写作的意识,认识到公文规范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第二是行事规范。基层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的理念,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心声,为群众办实事要细心、规范,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第三是要行权规范。基层工作者与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一样代表着人民政府的形象、公职人员的形象,同样行使着公权力。行使权力要有依据、合法规,树立清晰的权责意识、担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廉洁底线。
心中有杆秤,培养法律“公正”思维。法律公正,旨在法律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法庭之上,公正是在客观事实和中立立场上的依法审判;执法之中,公正是在严明纪律、依法文明上的正确处理;人民之间,公正是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上的平等地位。于我们基层工作者而言,一杆秤一边是权力、一边是百姓。身在基层,我们心中要有一杆秤,要正确运用权力,耐心处理好群众的问题,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以公正之心护朴素之情。
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石角塘村选调生韩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