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让我明白,谈到「流量」议题,第一个问题不是:如何获得流量?而是,审视自己是否有『流量主权』。
这就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这个时候是没有主权可言的,更不要说在没有「主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没有主权的时候,主要矛盾在获得主权上,只有获得主权和独立,才有后续的经济发展可言。对照中国发展史其实是1949年和1978年两个节点。借此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漫长、艰辛、艰难的过程。
「主权」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获得主权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构建的过程,丧失主权是轻而易举的。
华杉老师讲道:“要重建流量主权,首先就要我们改变财务的思维,就是不要投入产出比的思维。只要是人人都算得出来的,那肯定就是卡着你的脖子,到你没利润为止。他说,现在你说不清投入产出比,那财务部都不批预算给你,这个问题就大了,这就是公司的官僚化。哪个老板在他创业的时候知道投入产出比?如果都能知道的话,那所有的项目可行性报告都成了事实了。营销是基于预期的投资,投资就是风险,投资的决策完全是靠个人的智慧。至于技术,那是大家都有的基础资源。所以凡是投入产出可控、可计算的,就是全国人民都有的技能,你就一点优势都没有。作为一个经营者,一定要把风险担过来,因为利润和风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你不要风险,你也就走向了死亡。”
华杉老师这段解读给我带来很深刻的启发,让我看见了「营销」和『重建主权』的关键。
营销说白了就是花钱,每个人都会花钱,但不同的点在于:如何把花出去钱变成投资。把花出去的钱变成「投资」的关键不在于花钱技术,而是投资决策背后的智慧。
首先第一个智慧是要认识到『营销是基于预期的投资』,也就是说「花钱」是一个投资的行为,「花钱」这件事有风险,且是两面的。一面是风险,另一面是收益。想要获得利润不是靠不花钱或省钱,而是靠会花钱,把花出去的钱变成投资,储蓄起来,通过时间的积累既能获得收益,存久了还能贴现,这是华杉老师在前面「品牌资产」部分讲的理念。
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风险」是一个事实,凡事皆有风险。这是华杉老师前文讲到:“风险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是现实,这是人生,而消费者懂得这个道理。”
我在这里意识到,其实自己过去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所有行为都在无意识地规避「风险」,也就是选择“确定性的”、“可预测的”、“看得见”的选项,通过这样的行为选择规避『风险』。这既让我想到,人性是厌恶风险的,追求确定性的;又也让我明白,只有接受并正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才能降低『风险』。因为,选择“确定性”选项的背后意味着:人人都看得见、算得出,是人多的、拥挤的、内卷的地方,同时也会被卡脖子,这是「主权丧失」的表现。
关于「主权」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这个道理都是通用的:发展的前提是获得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