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零售商百思买在最近的一份年度结算报告中指出,由于一些顾客没能赶在礼品卡过期之前把它们用掉,公司的收益增加了4000万美元。遇到这种情况的不止百思买一家。专门从事消费者研究的公司Tower Group(塔群)估算,每年到过期日仍未用掉的礼品卡总额估计达到20亿美元。忘记消费的现金数额竟然如此巨大,一些消费者组织开始呼吁相关方修改法律,要求零售商把礼品卡的期限延长,好给人们留出一些富余时间来把它们用掉。但是,根据我们对说服过程的研究来看,这种改法非但帮不上忙,还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一个完全不同的做法。事实上,只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动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可以了。这个无需成本的小改变不但能促使你的亲朋把上次过节时你送给他的25美元亚马逊礼品卡花掉,还能帮你说服别人立即行动起来,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谁都有犯拖延症的时候,无论是多锻炼一点儿,还是启动一项新研究,或修剪草坪。说到为拖延时间找借口,咱们可谓是花样百出,创造力无穷。就像西班牙谚语说的:“明天总是一周里最忙的一天。”一般来说,人们拖着不想做的往往都是些比较无趣的事情,可实际上,我们经常也会把有趣的、喜欢做的事情拖到明天。为什么?
原因之一是,人们总是一门心思去对付那些横在眼前的、争抢了注意力的“拦路虎”,同时错误地以为,一旦把这些解决掉,就会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加有趣的事情了。当然,他们没想明白的是,拦路虎都是成群结队的,这个解决了,另一只必然会上来补位。这就意味着,将来他们照样也会很忙,结果有趣的事情就没空做了。研究者苏珊娜·舒和艾莱特·格尼兹注意到,在这个繁忙的、信息过载的世界里,就像拖延那些“不想做的事”一样,人们对“想做的事”的拖延倾向也逐渐严重。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从中发现,对时间期限做一个小小的改动,竟能产生非常可观、而且是违反直觉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人们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研究开始之前,工作人员请受试者们评估一张礼品卡对他们的吸引程度,这张卡价值6美元,可以在当地一家高档面包店兑换咖啡和蛋糕。受试者也要回答,如果他们得到了这张礼品卡,会不会去店里把它用掉。但受试者们不知道的是,虽然卡的价值一模一样,但有效期不同:一个版本的有效期是3周,另一个版本的是2个月。毫无疑问,当受试者们被问到对有效期的看法时,他们都更喜欢期限长的那一张,而不是短的。
有趣的是,似乎这种正面的评价也影响了人们对自己行为——会不会把卡用掉——的预测。评估有效期为2个月的那张卡的受试者中,将近70%都说自己会去,而评估有效期为3周的那张卡的受试者中,只有差不多50%的人声称会去。显然,大家都更喜欢较长有效期所带来的灵活性。还记得在本书引言中咱们列举过证据,说明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预测能力是多么糟糕吗?真实情况会不会是这样:虽然大家都喜欢有效期更长的礼品卡,但有效期较短的那种反而更容易被用掉?
这正是研究者们准备测试的议题,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与受试者们的预测相反,去面包店里兑换咖啡和蛋糕的人里,拿短期卡的人数是长期卡的5倍。人们或许更喜欢有效期较长的礼品卡,因为时间更宽松,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点反而会让去的人更少。为了做个最后确认,确保这项研究的结果主要是因为拖延,而不是其他原因,研究者们做了一系列的后续回访。那些使用了礼品卡的人都反映说,这次经历愉快又值得。那些没去成的人都流露出了后悔的心情,绝大多数都同意这样的理由:“我太忙了,没时间去”,或是“我总是想着过几天再去”,而不是“我忘了”,或是“我不喜欢甜点”“太麻烦了。”
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说服客户采纳你的提议,你马上就可以对常规做法做一个小小的修改。任何人都能做到。为了让目标受众响应你,不要把时间期限放得很长——以为长期限会让你的提议变得更有吸引力,这是个错误的想法。相反,这项研究建议我们,应该把时间期限大大缩短。例如,一家软件公司想鼓励更多的新用户注册使用他们的产品,如果把弹出窗口的内容从标准版的“现在注册”“明天提醒我”“下周再次提醒我”改成“现在注册”“明天提醒我”“三天内再次提醒我(最后注册日)”,注册率可能就会提升了。或许他们还可以给早早注册的用户发一点儿小福利或小礼品。
如果金融顾问或投资经理想说服潜在客户参加在线研讨会或产品说明会,了解最新的投资小贴士,可以把邀请函上“敬请回复”的时间期限提早一点儿,而不是放得更晚,这样做会提升潜在客户的出席率。这个方法跟另一项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如果附在电子邮件里的邀请函标出了具体而且临近的截止期限,收件人点击注册的比率就会提高8个百分点。最后,如果你的伴侣、朋友或工作上的伙伴答应要跟你共享一瓶优质又很美味的红酒,却一再把日期推后,说是想等到某个足够特别的日子,你可以告诉他打开的那一天,就是特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