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1、从言语习惯的角度解读
让·乔诺是电影编剧,他在创作实践中,像西方国家大多数编剧一样,习惯以剧作家的笔调来反映生活——文字清爽、干净,着重表现作品中主要的形象,对动作或画面常常直接白描,不拖泥带水,不过多追求文学上的修饰。文中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若细腻描写,一定给予读者鲜明的审美快感,但是让·乔诺在此处的言说语调却是平静而温和的,用词也相当简洁,既不挖空心思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不刻意将自我的感情倾向强烈的表达出来,只是按照先后顺序娓娓地叙述,使得作品在真切感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冷静节制的色彩,十分契合人物“安静、忠厚、不张扬”的特点。
2、从人物语言方式解读
《植树的牧羊人》中主人公艾力泽·布菲说过的话:(共9处,举例略)
首先,看言语形式。即关注语气、句式、标点所传达的信息。稍一比较,不难发现,上述话语有很多共同特征,例如:都采用了转述的句式;句末的标点符号都是句号;内容都十分简短;绝大部分语句都含有否定词“不”。
转述句即是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因为转述,读者变成了“我”所述言语的直接受话者,读文章变成了听“我”讲牧羊人植树的故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就畅通无阻了。而且,上述话语全部都是陈述句,语气十分平和,甚至可谓是波澜不惊,这也与前面提到的冷静的篇章特色保持一致。
从转述的9句话及上下文语境来看,艾力泽·布菲的言语几乎都是被动地对“我”的问话的回答,这表明他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
他的回答真诚直接,符合质的准则;没有顾左右而言他,符合关联准则;清晰简练有条理,符合方式准则;唯一不符的是量的准则,因为其言语内容少于(偶尔多于)提问者希望或需要获得的信息量。
例如,当“我抽着烟,想帮他挑橡子”时,他只回应“不用我帮忙”,却未说明原因,也没有客套的道谢。当“我”询问那块地的主人时,他只用“不是”“不知道”来回答,丝毫没有对这个话题深入交谈的兴趣。
这些短句这么多“不”字的使用,可以看出他低调朴实、特立独行、心无旁骛且毫不矫揉造作的率真个性。
但是,他在介绍自己家庭情况时的篇幅较长,似乎信息量很大,然而细细品读,“先是……接着……”这组关联词的使用在平静的叙述背后还蕴藏着历经痛苦后的沧桑及失去亲人后的孤独,这种孤独感,在他说“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这地方缺少树……”中皆有体现。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其实是“既然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的省略。他和第7句(这地方缺少树……)用了相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言语的感情色彩却完全不同。第7句有孤独、有悲哀、有无奈、有酸楚,是在黑暗生活中想要抓住的一线阳光;第8句(羊吃树苗句)有平和、有坚守、有憧憬、有果断,是在漫长岁月中毫不迟疑的一份取舍。很明显,艾力泽·布菲的心态在过去6年的植树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的信念日益坚定,他的快乐逐渐增加,他在把荒漠变成绿洲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所以说到第9句话(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时,他的语气中已经洋溢着自信和幸福了。
3、从前后言语信息的角度
很多人从第一段判断,本文颂扬的是像牧羊人那样的好人及乐于奉献的精神。甚至在完成课后习题四时想到的是环卫工人、消防员、自己的父母等。但这明显是浅阅读的结果。
文末“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说明,在我的心目中,艾力泽·布菲不是普通人,而是如同上帝一样存在。那么,作者究竟指的是什么事?如果是指“植树”,这是人们普遍能做的事,为什么说是“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呢?
第15段发现这句话“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它与结尾的句子形成了完美的照应。于是,一切豁然开朗。原来艾力泽·布菲坚持不懈地去做的事情不是简单地植树,不是单纯地奉献,而是创造——创造树木、创造绿洲、创造生机,创造希望,创造一种和平、幸福、舒适的新生活,创造一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奇迹”。
那么,创造中要经历怎样的困难呢,作者没有一一罗列,只是在第18段中写道“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作者一反前面的冷静,突然用上了感叹号。于是,我们又忍不住浮想联翩:到底有哪些困难呢?对于他而言,贫瘠干涸的环境与辽阔无边的孤独,到底哪一个更加困难?
既然说“我从没见过他”,前提就是有人曾表现过,那么真正动摇或怀疑过的人是谁呢?是的,是牧羊人之外的人。换句话说,一般人在这么多年中怎么可能不动摇、不怀疑呢?“要不要坚持下去?我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定会日日夜夜地折磨着我们,使我们在不断的动摇或怀疑中,一点一点地迷失了初心,越来越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因此,从来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的人,就是像上天一样的人,例如艾力泽·布菲。
终究,我们读懂了结尾段中的另外一句话:“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句话触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会有伟大的力量呢?总览全文,我们发现:文章里说的只是一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他拥有这样伟大的力量,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悲悯之心的人,是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人,是一个勇于在废墟中重建、在荒芜中创造的人。
另外,作者为什么要在写牧羊人植树的时候提及战争呢?因为战争是比自然灾害更凶狠的毁灭,而牧羊人连羊儿对树苗这样的毁灭都不能接受。他这样一个孤独地坚守赤子之心的,以一己微小的力量积少成多,终于成功地改变了世界的人,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仰慕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植树的牧羊人”和环卫工人、消防员、我们的父母的确是很不一样的。而能有这样的认识,离不开对文本言语信息的前后关联。
【教学设计】
设计一:
一、导入:看标题,你感兴趣吗?
二、用默读来预习
默读要求:不出声,快速读,达到每分钟400字,找关键词。本文中有两类关键词,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词;二是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
三、用“糖葫芦”来成篇
感受写记叙文的技巧,把关键时间节点抓取出来,然后串起来,像糖葫芦,体现人物精神,性格。
四、用关键词来写景
活动一:用上“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段话,说出我初见牧羊人看到的环境、场景。可以使用课本中的原话,也可以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活动二:写一写1945年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昔日的——,现在是——
五、用细节来写人
活动三: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的人,你看他——
翻开书,找一找相关的细节、动作、事件,勾画出来。
第三次语言训练告诉我们,如果要写好一个人,表现他某方面的个性、品质,一定要抓住他所做的事,以及做事过程中的态度、动作等细节,还可以点评一下这个人。
六、用深度感悟来说话
第四个语言训练:读了牧羊人的故事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这堂课上,学习成篇成章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写景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怎样写好一个人,要表现一个人的关键品质。最大的收获,同学们好说出了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规划好我们的人生!
蔡明建议:
一是用批注法落实默读,让默读要求和效果显性化;
二是明确不同批注符号的不同意义,对关键词语用“圈”号标记,对重点词语用“画”线标记,对段落层次要“标”出来,自然段落用数字序号标出来,段内层次用“/”标出。久而久之,养成对批注符号的使用敏感。
三是用好表格支架,完成预习,再加上“用自己简要的语言”,填写表格,就有了一个阅读整合和概括、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