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鸿儒
(17)
抗抗在想象中,默默的为父亲祝福着。她清楚的知道,父亲当年的选择是因为没有选择:他选择了逃避现实,是为了获得那精神上可怜的一点满足,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让抗抗引以自豪的是,父亲之所以逃离农场,是因为他心中还有理想,还有信心,他很清楚自已的才能和品质,能够获得新的人生。可桃源真的是世外桃源吗?所以在王哲的讲述之后,抗抗依旧充满了质疑。
“照您这样讲,在中国的西北真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
“丫头,我是相对外边的世界而言。而且我这个人是有节制的;就是有一点阳光,就能感到灿烂一片。我已经失去了很多,我不想再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抗抗就俏皮的说了一句: “您是说遇到了村长,就是您未来的老丈人?”
王哲嗤的笑了一声,说:“丫头,你也许读了不少书,可是你的经历还很浅。如果以后你有了时间的允许,你在中国的民间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慢慢明白。在桃源,不只是村长,桃源的民风强悍,充滿了阳刚。我渐渐的知道了他们,知道的越多,对他们的爱和尊重就越深。比方,我的关系还没有个影子,村里就一致同意给我发工资。虽然有张轼和说书人的担保和引荐,可在别处这怎么可能?再比方,那个局长的儿子那么骄横,那可比韩大头与黄场长的关系还要直接;可是,你看村长是怎么对待他的?”
抗抗说:“那么大的差别,这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
“这有点复杂。首先是管理者,没把自己的权利看的那么重。有一次听村长说,当这个村长就是要比人家多吃苦,多受罪,多做点该做的事。就是当别人喊自己村长时,心里美滋滋的。除了这声称呼,真没有啥了不起。等你退了下来,还不是个坐在墙边晒太阳,聊大天的那帮糟老汉中的一份子。 可别把当官当回事。抗抗,做到这一点很难。在中国,官本位几千年深入人心,甚至是家家户户的教子宗旨,几乎没有例外。
另外就是民风,我后来去县里找张轼办事,顺便去了趟图书馆。才知道,陶乐这个地方,在宋时,鞑靼入居河套,把这一带贬称为《套虏湖滩》。干余年来,躲避天灾人祸的老百姓,纷纷从陝北,后套,甚至山西,河北逃到这里。然而,知道这片地方的人究竟很少,当时穷山恶水,很难生存。直到解放后,偌大的地面才有五个自然村。所以扎住根的人,你可以想象,他们的性格里那种不屈不挠的韧性,和农场或灌区那些富庶之地的民风,就有了不同。”
抗抗听的入了神,可依旧有些不解:“您说的那种不同的民风是存在的。可是相对于外面这海阔天空的世界,这又能改变什么?”
“丫头,那若大的世界我不敢奢想什么。可是在桃源,我每天生活在他们中间,这一点点不同对我来说就足够了,他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啊!”
王哲的话从黑暗中传来,让抗抗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是伤感,是顽强,是固执,或是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爱……
此时外边传来,公鸡四更里第一次鸣叫声。抗抗意犹未尽,却不禁伸了个懒腰,叫道:“哇哦,天都快亮了。爸爸,我是受不了了。您就这样说,我就这样睡着听,好吗?”
倾心之谈,让王哲既纠结又忘情,既幸福又冷峻。与其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救赎。他确实在诉说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乌托邦:就是那一点点感动,那一点点与众不同的差异,在他自己灰暗的经历中也能泛出他预想的光华。这多少有点可笑,可亲身经历者是永远也笑不出来的。一般来说,人在受难时的理性是虚无的,多少有些病态。而王哲所获得的心灵救赎,正是来自桃源这样一个小地方,醇厚弥久的民风。啊,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