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年,北宋大文豪苏轼病逝于常州,后安葬在河南汝州,他本是四川眉州人,因何要异地入土呢?这跟其与弟弟苏辙的一段经历有关。1094年苏辙被贬至汝州,苏轼借道去看他,兄弟二人相见甚欢,一起在附近纵情山水。当他们来到嵩山余脉小峨眉山时,但见山脊蜿蜒状若列眉,清溪潺潺酷似银练,与家乡的眉山十分相像。苏东坡触景生情,遂定下身后事:“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苏辙果然遵照哥哥嘱托将其葬在今汝州市郏县的小峨嵋山东麓,并撰写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评价苏轼是:“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10年后苏辙病故,临终前,他叮嘱妻子:为了不让兄长独眠他乡,将我埋在他的旁边吧。于是便有了“二苏坟”,兄弟两人生为手足、死亦连冢,堪称兄良弟悌的楷模,而且他们之间的深情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1057年,48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进京赶考,结果兄弟二人双双考中进士,并步入仕途。但他们都命运多舛,尤其是哥哥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而遭诬陷,被关进大牢要行刑问斩。苏辙赶紧想方设法去捞人,还上书宋仁宗要用自己的官职换取兄长免罪,经过多方努力,苏轼最终躲过死罪发配黄州,而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出京。
二人大部分时间天各一方,但他们之间仿佛隔得并不远,因为经常以诗唱和。在山东诸城,苏轼中秋夜大醉,第二天想起阔别7年之久的苏辙,便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尾段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官场,苏辙明显要比哥哥游刃有余,他曾做到副丞相的高位,深知宦海凶险的苏轼劝解弟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他们还相约以后一定要提前退休,闲居守望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的生活。
可惜,兄弟二人终是未能携手归田,始终在为官之道上奔波,但最后还是青冢并立,算是圆了生前的梦想吧。1350年,郏城县尹拜谒“二苏坟”,他觉得:“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在苏轼和苏辙墓中间添加了一座苏洵的衣冠冢,从此有了“三苏坟”,后又建起“三苏祠”,近年来再建“三苏园”。
来“三苏坟”参观的人寥寥无几,或许是因为这里过于凝重,或许是由于人们不愿打搅父子三人的清幽。三座坟茔都不大,高不过2米,周长不超10米,坟前皆有一石供桌,精美的纹饰透着古朴与清秀,周围遍布苍松翠柏,静谧间满是恬淡,该是应了苏轼的那句诗:“人间有味是清欢”。清于世俗,欢在亲情。
202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