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反思的是北师大版三上《1 千米有多长》教学,依托麻吉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核心展开,整体达成“化抽象为具象”的教学目标,但仍有可优化之处。
教学亮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前让小组测量教室、走廊长度,建立“米”的具象认知;课中借助麻吉星即时反馈功能,让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再通过“2个500米是1千米”“10个100米是1千米”的推算,帮助学生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随后组织“模拟1千米行走”活动,小组内分工计时、计数步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效突破“千米”这一抽象单位的认知难点。
但教学也存在不足。部分小组在推算1千米与米的关系时,因前期测量数据记录不清晰,导致讨论效率较低;麻吉星抢答功能的使用时机较晚,未能及时调动后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后续教学中,需提前明确小组测量任务的记录要求,同时优化麻吉星工具的使用节奏,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