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揭开安全感面纱,识别伪安全感
一、新知
1、孩子15个月左右,就会将依恋模式的影响和关联呈现出来。比如说,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过大的压力。
到了学步期,也就是1岁半到3岁,安全依恋模式的词孩子词汇量会更丰富,更愿意跟人互动,更为积极。再长大一点,到3岁到5岁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这个年龄段应有的自信心、好奇心,同理心和心理的复原力也会很棒。跟其他儿童的相处也会更愉快,也能逐渐的与小伙伴建立友谊,自我意向也更加积极。(所谓自我意向,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2、过度保护不但不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窒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是让他们一辈子躲在我们的羽翼之下瑟瑟发抖,而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
3、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恐惧本身是合理的,是帮助物种存活下来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出自电影《疯狂原始人》)
4、优越的物质条件是不是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呢?有一类爸爸妈妈将安全感与金钱画上等号。这些父母试图通过外部条件的建立来使孩子更加安全,可越这么做,越会觉得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孩子非但没有觉得自己很安全、很幸福,反而越加觉得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回应。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少孩子其实是被优越的物质禁锢着而非滋养着。
5、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渴望,有时候需要技巧,更多的时候则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听见孩子散落在点滴之间的真实声音。
二、旧知
1、真正的安全感,向外追逐永远靠不了岸,向内探寻才是唯一的答案。
特别提醒:在为孩子寻找下一阶段的学习环境时,一定要记得先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先跟孩子沟通,了解他/她的想法,同时把自己的选择理由告诉孩子,让他们了解不得不的变化,或者自己认为必须要变化的原因。
2、父母的依恋模式。决定孩子的依恋关系。通过不断学习,你会发现:
以前翻来覆去总是看到孩子的问题,而现在看到的是自己的成长契机,当孩子的某个行为激怒我们的时候,只要我们明白那是两个人的依恋模式在互相纠缠,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就能更好地梳理自己更恰当地处理好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三、行动
1、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恐惧”而对娃加以限制的时刻。因为这些过度“保护”,最后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慌和退缩。
2、跟娃讨论新的学校,新的小区,讨论可能会有的课业差异和同学差异。对大人来讲,每每经历环境的变化,尚且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更何况是成长当中的孩子呢?并努力让孩子爱上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