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巧合还是南柯一梦?
西行漫记,瞎编完结
——※※※※※※——
引子
四十多天前的成都……
晚上,酒足火锅饱后,我提议:“咱们就别进藏了,在成都耍呗。”
“在成都?好哟,可我们回去怎么交待呢?”相公常跑四川,各方面熟得很。
“有什么不好交待的,我们回去就说去了西藏呗。”我道。
“我是不反对哦。”一向对美丽生物有执着追求的华哥道,“可是照片呢?大家等着我们回去看呀。”
“这还不简单,知道我是教什么?我们宣布去哪里,我就负责把照片搞定,以我P图的技术,别说拉萨,就是拉斯维加斯都没问题!”我轻松答道。
“如果有人问我们一路上的见闻呢?”总指挥李兄还是很谨慎。
“我负责写游记,天天发表,保证比真的还真。你们以为教授的是干嘛的,论作假谁能和我们比?”我拍着胸脯道。
三位队友彼此意味深长地对视,缓缓点头。
于是,我就开始准备写游记了。
后面游记,写作场景或许是这样的:在成都宽窄巷的一间茶社里,我悠然地接过川妹子捧来的茶杯,望着对面桌上欢声笑语的几位队友,微微一笑,打开笔记本,敲打着键盘:
“今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拉萨,我们梦想的地方……”
01 分手在春城
从昆明驾车回九江需要两到三天时间,穿越贵州、湖南两省。沿路可以游玩的地方也很多,比如贵州黔东南的苗寨、侗寨、镇远古镇,湖南的韶山、长沙等等,如果绕点路,广西桂林、湖南凤凰也不算远。
回去的路上,队伍曾在两个地方驻留,一是黔东南的千户苗寨。另一个是湖南韶山,少有的免费5A级景区。
我原计划中就不准备写归途的见闻,湘黔的民俗文化、地理历史与西部差异过大,写起来跳脱感太强。《西行漫记》至始至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贯通,我不喜欢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
本次西行四十余日,走过湖北、四川、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湖南,共八个省,里程表显示开行了1.5万公里。其中有十天,我们将车子存放在拉萨,改坐长途车往返尼泊尔,那一段来回至少3000公里。这么算起来四十多天坐车1.8万公里,相当于在中国地图的东西方向上走了三趟还多,或者是沿着赤道绕行地球接近半周。
西行全路程
这一趟旅游花费了多少,我真记不住,队员之间差异挺大的。以相公那种购物狂为标杆,那就需要沿途卖身,假如人人都是领队李兄那种谨慎的性情,各地卖旅游纪念品的都会饿死。统计队伍的基本消费,再加上必要的个人支出,我印象中大约一万五,与出行的距离和时间相比,不算贵。长途旅行,不在于有钱,首要的是有闲。大部分有钱人的时间用来挣钱,也没空出门,没几个钱的闲人才能到处傻玩。
以上,是对他们三人这次西行的总结,不是我的。因为我在昆明离开了队伍,开启了新的旅程,待我回到九江,已是半个月之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出发时就准备中途离队,而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那一天,东风本田CRV将我和一部分行李丢在春城郊外,如脱缰之野驴,得儿得儿地颠走了。
他们就这么决绝……百年修得同船渡,更不用说在一辆车里闷个四十来天。
猛然想到,记不清上次是什么时候——应当是过了很久很久,时间已经让我淡忘甚至漠然——我还能与男人同食同眠,而且那么长久且不温馨。分别又来得那么迅猛……怎么办呢?与子偕老,也终有别离的那一天。
那一刻我感到心腹一动,口中泛酸,哦……该找地方吃晚饭了,再来一份过桥米线?
摄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02 重返蓉城
队友们一路向东,而我却转了个90度的弯儿,从昆明直奔成都,回到了进藏的起点。
回到成都
这是我第三次,本次西行第二次造访蓉城,由于下一个旅程车票日期,加之牙痛甚巨,准备在成都休整几天。以前没去过成都外围,这次想爬爬青城山,逛逛都江堰。没想到的是,进了成都后我就彻底懒散了。或许是由于西行四十多天劳顿的积累,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个城市的氛围——成都是个使人懒洋洋的地方。
这几天,除了睡懒觉,我就在发呆。偶尔头脑清醒点,就拿出笔记本写写写游记。
那天在一家铺子里吃午饭,看到桌上的华西都市报,上面的日期是8月7日。想起本次西行6月26日从九江出发,凌晨两点到成都。屈指一算,已过了43天,如此漫长、刺激、快乐而又艰辛的长途之旅,今日看来,竟有些难以置信。
旅行中值得回味的太多太多。而在成都的几天,我却只想着吃和睡,终于可以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到哪儿转悠就到哪儿转悠。
注:以下的几张饮食照片与正文无关,只是用来晚上拉仇恨。
冷锅串串
结伴的自驾游,像是挺自由,其实有很紧的束缚,你必须小心翼翼地照顾同伴的感受,如果路上闹掰了,难受的是自己。就好比跟不喜欢的人上了床,你咬着牙也要熬过漫漫长夜,离开被窝睡沙发更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主动点,温柔点,也是为了自己好。
与之相比,跟团游虽然最不自由,却是最省心的。无非像只头上长双角、身上披毛衣的可爱动物,跟着牧人走就行,去哪儿啃草,到哪儿喝水,回什么地方趴窝,都不用自己费心,还有牧羊犬护着你。有点脾气发发,人家导游也就当你是羊癫疯。跳得狠了,无非是挨两鞭子被踢回队伍里,也没啥大不了。既然选择了省钱跟团,也不会怎么抱怨。
宜宾燃面
我这回西行,结伴出行冒了很大风险,这在我出门不久后就意识到了。另外三位彼此熟悉,我与他们却是全然陌生。在一个大团里彼此陌生没有关系,甚至是件好事,不用费神于社会关系。跟少数人在一辆车里旅行风险就太大了,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文化知识不同等等都可能造成隔阂与矛盾。朋友必然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便于沟通,陌生人可不然。
听说过太多自驾游闹掰,中途散伙的故事。我这回的运气还好,途中虽有些许不快,未发生太大的矛盾,总算是顺利地走完了旅程。在此我推论出一个自驾游的组队原则:双数出行,要么是两人,要么是四个,万万不可三人行。个中缘由,不解释了。
成都酸菜鱼
最稳固出游是不是两人世界?好基友、闺蜜、情人、夫妻?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个说法,一对人儿若想步入婚姻殿堂,最好出去旅行十天以上,能适应,就可以准备买戒指,不开心,最好再想想。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基于对自身的安全的考虑,以上话题到此为止。
03 盲人摸象
除了养膘,也要找地方逛逛。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春熙路等等之前也都去过,这回先选了草堂旁的四川博物院。
博物院老旧了些,面积也不太大,氛围却极好,幽静和谐,园林也很雅致,与近来很多新建的那种高大威猛、咄咄逼人的博物馆相比,四川博物院的优雅也表现出了蓉城的另一面。
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是一批张大千的敦煌写生以及少量的小尺幅作品,由他的家人捐献。张大千是川人,也是难得的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这一点比他的那些“世上只有四川好”的后辈们强太多了。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颇受到些物议,本文不做讨论。一个多月前在敦煌瞻仰过古朴斑驳的壁画,今日在成都目睹到线条如此流畅的大画幅临摹作品,甚感亲切。
张大千临敦煌壁画(局部)
藏域三域中的康区主体在川西,故而四川博物院里也有的藏传佛教展厅,其文物数量与级别当然不能与西藏博物馆相比,甚至都不如青海博物馆,但图解、说明详尽专业许多,看得出布展者的用心。在藏区转了一个多月,回来再看这些,颇受启发。
在博物院的民俗展厅,我突然意识到,之前对四川的认知过于片面了。我们总觉得四川就是四川盆地,易于耕作,人们富庶而慵懒。于是四川就是成都,耽于享乐的成都代表着四川。
实际上,盆地在全省面积中的占比并不大,山地才是四川的主体,那里居住着藏族、羌族、彝族、苗族等诸多的少数民族,虽然他们人口不算太多,但占据的面积很广,有些地方很是穷困。
四川省地势及少数民族分布图
上图右侧中央那一小块盆地是否能代表四川?按人口、GDP等或许能代表,很多人也认为成都就是代表,川西大片的高山峡谷贫困山区都不值一提。推而广之,陆家嘴是否代表中国?曼哈顿是否代表美国?孟买的贫民窟是否代表印度?
蒲扇般的耳朵,蛇一般的尾巴,柱子般的大腿,哪个代表大象?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盲人摸象:如果能亲手将一头大象通体抚摸一遍,即使是盲人,也会比明眼人更了解大象。
我们不是开天眼的上帝,都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盲人,没有人能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学习总结,用自己的双脚去探索,这就是学习的意义,更是旅行的意义。
唐代金刚力士像
04 宽窄巷子
在成都的几天,也走了趟宽窄巷子。
十年前来成都,宽窄巷子还没名气,现如今却已成为成都的名片,网红第一打卡地。但见一辆辆旅游大巴在巷口停下,电动门“吱”地一声打开,牧羊人举着鞭子或者旗帜率先跳将出来,电喇叭吱吱叫唤,一只只乖巧的队员们“咩咩”叫着羊贯而出,煞是热闹欢腾。
名气这么大的宽窄巷子,我走了一圈却没太多感受,不是因为人多,不是因为商业气氛太浓,不是因为改造痕迹太重,而是找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事物。宽窄巷子就是两条规模和档次都不高的北京胡同而已,四合院也都狭小了些。
在南方,相对纯正的京派建筑并不多见,这算是宽窄巷子唯一的特色。究其历史,宽窄巷子为清代满城所在地,居住着八旗官兵及家属。这些人按照北方的习俗修建了四合院。到了如今,满人早就没有了,残存的几条巷子又成为成都的名片。
在成都的几天,我曾经想探究川人(应当说是成都平原人)的性格。四川是个令我困惑的省。
在中国的几个人口大省中,四川或许是最没有传承的。无论川人怎么强调自己的文化基因,不用说远的三星堆、古蜀国,就算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三国,和现在的川人都没有多大关系。常言道“天下未乱蜀先乱”,到了乱世,四川盆地就会被一锅端,谁都跑不了。
仅看近几百年,经过张献忠和清军轮番屠虐,清初四川的人口只有15万人,也就是现在两个半四川大学人数。“湖广填四川”后,现在所谓的川人,其实都是外地移民。
成都,这个两千多年从未改名的古城,其实被无数次焚毁,又一次次的从废墟重建,这个城市被存留下来的历史和血统,也就是三百多年而已。杜甫草堂、武侯祠,又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宽窄巷子也就是做旧的老街巷而已,但我很欣赏成都的做法,既然无法回到以前,干脆新旧杂陈,保留传统,也接纳欧美文化。这里有盖碗茶,也有红酒,可以尝尝当地小吃,也可以啃牛排。
这种混搭包容的文化,是蓉城特有的。
05 结束也是开始
蓉城是令人惊奇的地方。为什么大家都是外来移民,却能产生如此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什么这座一次次被毁灭的古城,有如此坚韧的力量和开阔的胸怀?为什么这个并未占据中华历史文化主流地位的省份,却如此坚信自己秉承了汉文化的精髓?其实四川盆地真算不上富庶,为何普通百姓却能如此乐享生活?
成都的魔力就在于此,如果不是矛盾体,如果不神秘,再漂亮又有多大魅力?
我觉得,在蓉城闲逛两个月以上,才有可能略窥成都的奥秘。我三次来成都,合计也就半个月左右,差得远了。
最大的危险是,如果你住了两个月以上,不想走了怎么办?
男不进川,我可不敢在成都转悠太久。
几天后,我洒泪挥别魅力蓉城,坐上火车,前往另一个都市。那座都市既是西部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中心,更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只是,那座都市的风格与本次游记围绕的藏区迥然相异。造访她的记录,是另一个篇章的开始。
成都,再见!
2014年暑假,从出发到返回走了五十多天,自驾、飞行、火车等合计行程2万余公里,以下是我在谷歌地图上画出的轨迹图。由于地图可用节点的限制,只能表示个大略,也看不出方向。这轨迹看上去像个扭曲的无穷大(∞)符号。
它是否预示着,人生就是如此,无穷无尽,却也循环往复?我们的人生,差别就在于这∞的符号,是原地循环,还是越缩越小,或者越扩越大。
西行漫记,写完了。
尾声
那天,在宽窄巷子里逛了一会儿,但觉兴味不大,或是因长时间的旅行过于劳顿,身心俱疲。
于是找了一家茶室。这茶室布置得颇为雅致,没几个客人,茶水费也不贵,还有漂亮的旗袍川妹子在一旁弹古筝。
听琴码字——成都茶馆里的惬意生活
无论是高雅还是大众的茶室,点一杯茶就能消磨一天,总会有人来续水,总对你那么和和气气,绝不会因为你滞留太久而假以辞色。成都就是这样,消费实惠而贴心,我很难想象他们靠什么赚钱。
我点了壶云南普洱,拿出随身扛着的笔记本电脑写游记。在喧闹的宽窄巷子里,也能找到安逸巴适的小天地。
期间,弹古筝的姑娘过来续水倒茶,看到她白皙的手臂,猛然间想起《西行漫记·02 男不入川,女不进藏》最后那段文字(见本篇引子)。
不觉悚然。这怎么可能?在旅途开始写的戏谑文字居然成真(读者若不相信请看2014年《西行漫记》的原版),当我离开成都进藏时,绝不会想到一个人再回蓉城,并在这魅力之城休憩放松泡茶馆。平时我不喜泡茶馆,更不用说在旅行途中。再者,我怎么会写宽窄巷?要知道那时候我还没来过宽窄巷,并不知道这里有茶馆……
这是冥冥天意还是因缘巧合?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没法解释发生的这一切。
唯一可以说得通的就是,事到如今我不得不承认了:根本就没有藏区之行,那些沿途的记录,那些西藏的历史研究,那些景区的照片,那些所谓的故事,都是我编造的。这四十多天,我就在成都,从未离开,天天吃喝玩乐。今天泡茶馆,明天混咖啡厅。
《西行漫记》只是部梦呓之作,我一直在成都的温柔乡中醉生梦死,信不信由你。
西行漫记,编完了。
露个脸吧,咱们下个故事再见。
修订版后记
《西行漫记》修订版自2021年1月12日始发,至今三个月。与原文相比,缺少了尼泊尔游记八篇,以及大量的宗教、历史方面的文字。
本想用一个多月时间快速修订发布,结果拖拖沓沓到现在。一方面是因为懒惰,另一方面也是回来后事务太多,家里家外的。尤其是最近一个月,疲惫到骨头里,难以集中精力。
本篇改动较大。原准备写点总结、感悟,却因为心思烦乱,理不出个头绪。就到这吧,能将《西行漫记》这唯一不断尾的长篇系列游记修订完成,也是完成了心愿。
下一步写什么,没想好。
最后,感谢您,我的读者,您的阅读是对我最好的嘉奖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