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最早出版于2009年,距离现在整整10个年头了,但书中提到的观点在现在来看也并不过时,只是一些方法可能会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有所改变。
最近几年,人们逐渐重视对情商的培养。这种现象是不是恰恰反映出了另一个事实,智商是天生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智商,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来培养情商。
其实,我不是太喜欢把一个人的成功或是有所成就归结于这个人的智商、情商、逆商或者X商的原因。事情的成败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的结合。比如:我们要说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肯定是指人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均是健康的水平。如果某一个脏器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不会说这个人是健康的。所以,一再的强调X商,就像强调人体的某一脏器而忽略了其它器官一样。
那么,有没有一个词汇可以容易这个综合体呢?我想用本书中的“心智”应该是十分切合的。
什么是心智
乔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a.获得知识;
b.应用知识;
c.抽象推理。
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大概在30年前李笑来就已经开始学习计算机,而在当时学习的时候,他并不清楚计算机的学习对于未来有何用,在那个年代里大多数人也是同样的想法。当面对类似问题时,心智的力量划分出了两种人。
"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有些人(估计是大多数)还在疑惑"……可是,我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心里想的是"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当我们看问题角度不同时,我们将成为不一样的个体。
如何开启心智?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
你是否可以回答出,你每天平均的睡觉时间?有效的工作时间?每天用在洗漱上的时间?每天交通时间?甚至是吃饭、陪伴家人、刷各种APP的时间?
如果这些你有多项回答不上来,那么请从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开始你的心智开启之旅吧。
犹如理财要从记账开始一样,想更好的管理时间,安排时间就要从记录时间开始。其实,记录时间要比记账更加重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收入会发生变化,而时间不同,无论是何人一天均是固定的24小时,而如何利用这24小时,这24小时用在了哪里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当你养成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之后,第二个习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那就是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制作时间预算时,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在最开始你可能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可能并不听从你的指挥,事件的开始与结束总是不能按照你的计划来进行(大多数时候是延后的)。这是因为在一些时候我们没有对一件事的时间做出缓冲时间。工作中,我们可能经常会遇到:领导临时安排一个工作;突然要开会;同事遇到一个问题找你帮助;又或者干脆是你遇到了一个没有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都会使你原有的计划面目全非。
如果你遇到了这些问题,那么请你坚持下去,你要对自己说,这个时候正是锻炼我心智的时候,如果你选择了放弃,那么就是选择了懒惰,而克服懒惰正是心智发展的过程。
要试着制定长期目标,并学会制定任务的重要性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我们其实可以从制定一周的目标开始,如果你依然感觉这样很有挑战,那么可以再将他缩减成3天、2天,甚至是一天,总之,要从你能制定的目标开始,逐渐的延长你的目标。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多项任务需要你来完成,而我们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对任务的“四象限”方法来对任务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
这一切只是个开始
通过对时间的管理,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是控制你大脑的开始,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当你可以用你的大脑控制你的大脑时,你的大脑才是你的大脑。看似有点绕的关系,恰恰说明了心智是需要你自己来开启,那么开启的方式即是从时间开始,因为对于每个人只有时间我们是相对平等的。
心智如何开拓
对于开拓自身心智,获取更多的知识几科是我们唯一的手段。并且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获取知道的途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即通过五官的感觉 ——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比如,“看到”就是一种体验,我们看到了长城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宏伟。而这是我们最基础获取知识的来源。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试错”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所谓的“教育”在最古老的年代,是要靠鞭子的——做对了,吝于奖励,但是做错了,就要加以惩罚。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的父母,依然把惩罚当作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试错”往往需要勇气。所以,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先生接着说,“第一个吃过螃蟹的人肯定也吃过蜘蛛,因为两者外形极为相似;只是他觉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
“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因为,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了充分的思考,才会将知识转化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提高自学能力
我们总是过分的要求老师的能力,而忽略了我们自身能力。太多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高到过分的地步。他希望自己的老师是顶尖人物,甚至方方面面都是顶尖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大家才认为可以教出更优秀的自己。
在一些培训机构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基础差的班级,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越高。而基础相对好的或者起点高的班级,可能对于老师的要求反到是低了。这是为什么呢?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要知道,老师只是你学习的灯,学习上的道路还是需要你自己走。正如老人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请不要过份依赖老师。老师可以给你提供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路线,但是脚下的路需要你自己来走。
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考试对于大多数人说都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但又是我们每个人无法逃避的事。
我们的一生中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而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永不停息的考试。。而考试最终只有两个化身,通行证与拦路虎。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而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对待考虑的态度,这同样需要你利用心智的力量来控制你的大脑。
对于考试的态度,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PS:这本书会以拆书的形式进行笔记的整理,所以此文只是本书的上半部分。如想了解下半部分的内容,欢迎关注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