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陷入“磨课”之中不能自拔。原因还得从国培学习说起。
今年的国培学习要求,除了网络理论学习之外,还要一个小组有一个或者多个主讲人,主讲人要经过三备三上三反思。也就是说三次备课,三次上课,三次书写反思,因为今年的教材统一由原来的S版换成了统编版。根据上级领导安排主讲人必须讲期中考试后的四个单元里的任意一课。“你打算讲哪一课?”当坊主问我准备讲哪一课时,我选择了21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因为这一课是S版六年级上册书上的,只不过在部编教材上是略读课文。在拿到新教材后,我虽然把八个单元的所有课文浏览了一遍,但也仅仅是“浏览”,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粗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自己已经大致知道每一单元的侧重点,而怎样把单元目标落实在课文中,我还是一脸懵。这也就是在当时报课中,选择《“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原因。没想到的是,虽然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室里讲课时效果也算可以。只是缺少了用录课工具录讲课的过程。
后来,接到通知必须录一个完整的课,这一课已经讲完了,怎么办?于是,我决定换课,这次我选择了第七单元的21课古诗词三首这一课,这一单元的目标是:了解景物描写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知道景物描写中的变化。古诗教学怎样落实静态和动态描写?之前公开课讲过现代文,现代诗歌,就是还没讲过古诗,我想尝试尝试。
决定后,读课文、备课,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忙碌了几天,终于,上周周一上午第一节在录播室上了一个完整的课,让热心的同事帮忙录课,又叫来了几位小组成员观课。忙的我是不亦乐乎。一节课下来,急忙叫来听课老师进行评课。从听课老师反馈给我的信息,以及自己的反思中明白了讲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这次要求讲微型课,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怎样压缩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课?要考虑过渡语、考虑时间点,还要做到课堂上没学生,眼中、心中、口中有学生的境界。这个过程已经进行了一天半时间,还觉得不尽完美,于是,请教有经验的同事。接到同事的建议后,今晚再次备课、整理课件。
后天(周三下午)要进行磨课研课活动了,教学设计还没彻底理出头绪,课件也需要进一步修改,总之,课还没上,备课就不会停止,因为我懂得做教师就必然要上课,而要想上好一堂课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堂好课的背后是艰辛的准备,而这个备课的过程甚至会是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用一生来备课,是一种教育的境界。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当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回答“你用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他淡淡地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好感动的一句话!感动的同时,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和启迪:教育是一种情怀,备课是一种修炼,用一生来备课就是用一生的修养来完善自己!
就这样磨吧!磨呀!磨,越磨越完美,越磨越能上出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