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1]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蚑行喙息[2],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
(《淮南子·天文训》)
【注释】
[1]四维: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月出东南维,入西南维……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
[2]蚑行喙息:指用足爬行和以口呼吸的动物。
【解读】
《天文训》之意,在于阐明人生于天地阴阳之气,其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地阴阳之气,故“顺天”者可以顺生。
《素问》有《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又《六节藏象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其旨与《淮南子》“孔窍肢体,皆通于天”相同。
至于天有四时,人亦有四肢,岁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节等说法,亦可见于《素问》《灵枢》。显属牵强,但意在说明无时无处不通于天,故善读书当通其意,而不为古人文字的形式所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