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孩子阅读虽然很多,但是依然不会写作。孩子的阅读量似乎与写作水平不成正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或者家长会认为:孩子读书多,但是写作能力有待加强!加强的办法就是机械地增加写作量,或者见缝插针地要求孩子读完书后写读后感,或者看完电影后写观影感受……还有人认为,孩子需要大量模仿别人的写作,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再不济,还可以把孩子送进作文辅导班……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反而让孩子更加讨厌写作。
事实上,孩子学习的模型不是一种机械的,积少成多的线性发展模型。线性模型将学习简单地看成一个不断堆砌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但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水平升跃到另一个水平,常常经历漫长的准备,然后在某一刻突然完成!学习过程充满非线性的断裂乃至跃迁。
那对于学习写作来说,漫长的准备是什么?
孩子的全部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写作的漫长的准备。“海量阅读”无疑是有意义生活最重要的因素。阅读量太少,对写作根本不起作用。当然,海量读书,只是相当于写作的一条腿,另外如何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让孩子在读书之后养成和周围的人进行不刻意的对话,形成思辨能力。教师也需要加强课内指导,视每篇课文为鲜活的例子,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写文章大体框架是怎样的……所以,一方面要有方法指导,另一方面更要有阅读量,第三形成思辨思维,最后重中之重孩子要过有意义的生活……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孩子没有真正的生活---去看,去听,去触,去感受……用五感与世界亲密接触,孩子的生活素材就会很少,写作只好套用公式,形成一种僵化模型。写作过程包含有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决定性因素往往是无意识过程,对生活的活生生的感知,及无意识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习得的生活经验。
作为教师,尽量在孩子写作伊始,尽量少的以“好”为标准要求,孩子刚开始写作就要求所谓“好”,是对写作信心的一种制约。我们要更多地看到整篇文章的闪光点,是否有他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的新词,新句……在文中多画圈表达对他们写作的肯定,尽量不要让写作一开始就规训孩子的大脑,导致跳不出模式写作,写不出自己思想的文章,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模仿,而是缺乏创造。一定将写作和生活进行链接,让生活有趣,才有趣味写作。所以儿童的家庭生活要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形成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加之在课内得法,课外用法的方法指导,以日以年,静待写作花开!
让孩子爱上写作,起点可以低,但一定要一直坚持。以我笔写我心,写作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