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面包的生活忙忙碌碌,不得已或无意识随流走到这一步的人们总在某一个特别的时刻,我常觉得这个时刻是那么神奇玄妙,是生理和精神的指引,就在这一秒,觉得疲惫,思维开始流离,飘散到一家好吃的餐厅,或是三百公里外的一场音乐节,又或者是只是无人打扰的休憩。在这个神圣欲望的引导下,有些灵魂自由的人脱轨,脱轨的这一瞬间也很吊诡,只是去咖啡店买了一杯可以喝一下午的咖啡,或是在阳光正好的落地窗前找到了一个舒服安逸的座位,于是我们脱轨,也许办公室里孜孜不倦的同事就在离我们三十米不到的地方,但我们的心已经飘到了一个不能用时间和空间度量的只有能指而无所指的秘境,这是心理的黑洞。在这个黑洞,我们开始一种精神上的生活,一种刷短视频、追剧、聚会、打牌无法带来的宁静,真正的放松,真正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知道会不会有心理学家去研究一下这个心理的机制,我们的心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觉察到主人的疲惫,一种精神上的疲惫,而非饥饿或困倦导致的生理疲惫,这似乎不是缺少多巴胺、内啡肽或催产素,因为听音乐、运动、撸猫并不能消除这种疲惫,只有一个人的独处、冥想、漫步,可以消化连续几天积攒的劳累,也许这和血清素有关?听说这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是一种天然的情绪稳定剂。
在这篇文章里加入“北大”两个字,其实并不很符合我的期望,似乎更一种精神上纯粹的东西沾染上了世俗的欲望物质。但这是一篇很私密的文章,私密的文章就必然会暴露写作者大量的亲生经历。毕竟,谁会在写一篇随笔时把自己努力地隐藏起来呢?至少,此刻的我,正把自己像猫咪翻肚皮一样,百分之百地倾诉展露出来。
既然决定了要加入北大的话题,那就应该逮住机会大写特写了。毕竟,作为一个刚刚在异乡19岁了三天的灵魂而言,北大是未知、可能、挑战、压力、幸福、成长等等一切的基本唯一的来源。现在信息的发达,可以使我很容易地看见曾经高中同学在九州乃至七大洋的大学生活,鉴于我们的高中是一个集自由与理想、诗意与浪漫为一体的海夫拉斯星球,大家对于如今并不比高中自由(不是指空间上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并不比高中知识密度更高的大学,都失望、迷茫、不解。我却非常幸运的,在北大,我却找到了比高中更完整的人文主义、思想自由、诗与浪漫,力量与青春。
要知道,前文所提到的那种灵魂出走,那种不被绩点、人际交往、责任等等束缚的状态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极其容易被真实的生活“倏”的一下打断的。但在北大,人们鼓励你、同你一起长时间徜徉在这个自由的国度, 北大之美就在于你身边的所有人似乎都处在一种灵魂自由的状态,看他感兴趣的书,钻研他热爱的学科,一切都是自由自愿,热爱情怀,不是最使人败坏的社会中的比较。没有人以能复述所有前人关于一个哲学问题的观点为荣,有意义的只是看了这些观点后的思考,同意或不同意,质疑与反思。作为一个人文学部的学生,我可以旁听所有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的课程,像是一块孜孜不倦的海绵,吸收着我感兴趣的一切知识,去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去思考我是谁、世界是怎样的、我又如何在世界生活。
传授这些知识的专业恐怕会被张雪峰说做“天坑专业”吧,可什么是坑,什么是高地?如果连判断的标准都是错误的,其结果又有什么参考性呢?他的标准想必是面包吧,人们总是首先要生存的,只有生存了才有可能去体验其他,生存即生活的理想主义我不会赘述。我只是好奇,生存之余,你刷短视频、喝酒打牌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当你以这些快节奏的多巴胺为生存的动力时,为什么不尝试把生活和生存相结合呢?在生活中获得生存的意义感与目标感,让生存变得更加积极,也把生活提前,而不是期待一辈子的退休生活。这将是一种高能量的人生方式,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