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题】:模型法帮你解决问题
片段3
【主题】 XYZ模型帮你有效阐述问题
【片段来源】《管理技能开发》P429
【R:阅读原文】
戈登描述了一个帮你有效阐述你的问题的有用模型:“我有一个问题,当你做X时导致结果Y,而我的感觉是Z。”
第一,描述你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X)。这有助于你在急于给出反馈时避免给出一种评价性的或者泛泛的回答的倾向。
第二,列出这些行为详细的、可见的后果(Y)。简单明白地告诉对方,其行为给你带来的问题,通常是使他们发生改变的有效刺激。
第三,描述你对问题结果的感受(Z)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哪些行为妨碍了你,而且要解释它如何通过带给你挫折、愤怒或者不安全等感受来影响你。解释这些感受在怎样干扰你的工作。
我们建议你把这三步模型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来使用。每个部分的顺序可能会有变化,而且你不要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What:这个拆页描述了一个帮我们有效阐述问题的模型——XYZ模型。
Why: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在阐述问题的时候,有时出于不同立场,常常不自觉地替自己开脱,解释甚至指责别人或者发泄情绪,这样的表达往往容易挑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反击,不仅不利于事情解决,而且容易激化矛盾。所以,也有人因为害怕惹怒对方而不敢表达自己的委屈或者不满。
How:拆页中的XYZ模型是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方法,很有效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那些常犯的错误:
1.首先描述X,指描述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比如,“变天了,孩子没有适时的加衣服”的行为,基于客观、具体的描述;
2.接下来讲述Y,指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接上面:“结果孩子感冒了”,这是直观的后果;
3.最后表明你的感受Z,指因以上的后果产生的感受。如孩子感冒了“这件事让我很担心”,因为担心所以耽误了工作或者工作出现了差错,是基于以发生的事实而产生的感受,有事实依据,有情可原,领导听到后会至少会说:“孩子的事情你要处理好,不能影响工作,下不为例。”这样事情可以有个很好的解决,而不会被罚或者扣钱。很多人不懂这种阐述问题的方式,顾左右而言他,结果让双方产生矛盾甚至激化矛盾而导致更糟糕的后果。
【作业】
请根据上面的【R】与【I】写出你的: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前一个月内,我和一位男士约了三次会,每次都是周末见面,大家聊得也很开心,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就算彼此不说话,也一点都不觉得尴尬,真的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默契,所以我感觉我应该是对他心动了。周末见面感觉这么好,可是一分开我觉得他好像就把我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主动给我打过电话,每次和我聊天都是用微信,有些时候我正想用微信和他多聊几句的时候,他就不回应了,然后过了两三个小时才回我,说刚刚去午休了或者锻炼身体去了,我就抱怨他对我态度太冷漠,而他却说我太情绪化了,太注重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了。就因为这样,见面三次后,我们周一到周五期间连微信聊天都很少了,他也很少主动发起聊天。而这个过程我心如刀割,因为我感受到他真的并没有想我。觉得他就是那种见面时可以你侬我侬,认真待你,分开时就可以云淡风轻,各自安好,在我看来他的情感是可以分割的,而我需要的却是感情的连续性。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三个周都没见面了,微信也很少互动,我想就这样淡了就算了吧
反思:每次微信聊天我只谈了感受,却没有说明他的行为以及他行为带来的结果。所以可能会让他觉得我太情绪化,甚至无理取闹。如果可以重来的话,我应该会这样去表达:你不主动给我打电话,或者说和你聊天的时候,你过了好久才回应,这样导致我们平时沟通的时间太少,互动的频率太低,从而让我觉得你和我聊天的意愿性不是那么强,既然聊天的意愿性都不强,我会觉得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不关心我。而我们周末见面的时候你却表现得那般热情、友好、耐心、体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你不是一个统一的你,一个摸不透的你,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冰与火之中,我觉得真正的情感不应该是这样的。
A2:我的应用(目标和行动)
目标: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与父母、爱人、朋友、同事进行沟通时,都可以采用XYZ模型,通过事实带来的情绪认可,会使得沟通更加顺畅。
行动:阐述三部曲
首先,阐述对方的一个行为事实
然后,阐述这个事实带来的一个结果
最后,阐述这个结果带给我的直观感受
比如说,我妈妈每次对我或者别人做了些关心的事情都会表达出来,并且翻来覆去的表达,让我有些反感。
那么以后我就可以这样说:妈妈,您看您每次把对我或者别人的好,都会不停地在说出来,这样的结果一是显得你很啰嗦,二是对方听着你的话会觉得尴尬,最后会使得对方觉得你是属于那种做好事要留名的人,这样的效果没有只做不说更能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