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95小时,第2026日
阅读《去依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筹备阶段就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发展战略”,认同市场经济,鼓励私人资本,并且在全国推进土地改革的进程中明确要求保护地主在城镇的作坊和店铺,因为那被认为是符合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然而,造成民国经济崩溃的爆发在城市里的高通胀,及其在城市自由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势必派生的私人资本析出实体经济涌入投机浪潮,一般情况下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崩溃,堕入现代化陷阱。
任何高通胀压力下实体经济都会走向衰败,遂势所必然地发生私人资金大量析出进入投机经济。此时的两难局面是:如果政策被利益集团左右放任投机则势必泡沫崩溃引致经济崩盘;相反,如果严厉打击投机则势必发生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诱导的投机行为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以及整顿市场打击投机所引发的经济萧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只一次地发生过,对今天仍有历久弥新的借鉴意义
从城乡空间格局看,被打掉了投机获利空间的工商业资本要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不能只在城市里兜圈圈,必须把市场扩展到有着总人口 88 %的农村,才可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作为应对治理高通胀后的经济萧条的第一步,政府开展各项工作来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是合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的。
因为土改之后全而恢复的传统小农经济,仍然是一种“资本浅化”的经济类型:一是村里的木匠打个架子,铁匠打个犁铧,套个牲口就可以耕田了,并不需要再去购买一个“铁犁”;二是长期以来,村社内部包括工商业在内的多种经营并不走现金交易,因而村民没有购买城市工业品的习惯。
无论何种后发国家要进入工业化,无论信奉何种主义,都会遭遇到资本原始积累与分散小农的交易费用难题,是为直接“制度成本”。
由此就产生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政策悖论”:城乡二元结构下,需要利用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从农业提取剩余以推进工业化,但“剪刀差”过大也有可能阻碍工业品下乡。考虑到纺织工业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都是中国出口换汇的主力,虽然这本质上是城乡、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但对于从领导农民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致力于带领全中国建设工业化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却很难取舍。
这几次物价调整实际是扩大了工农业产品比价,其结果是虽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又造成新的不合理比价。纱布与棉花的比价偏高,造成农村土纺土织扩大,棉花流向农村,国家收购困难;粮食价格偏低,既扩大了城乡消费,也造成市价高于牌价,国营公司难于收购。为此,国家不得不于 1951 年 11 月和 1952 年 2 月、 9 月、 12 月几次逐步调高粮棉价格,降低纱布及工业品价格,反映在实际效果上是工农产品比价虽然高于抗战前,但“剪刀差”的差距缩小。
土改对于建国之初的城乡关系具有双面的塑造作用,由此,一方面拉近了农村与城市政府的政治距离,另一方面也拉远了农村与城市工商业之间的经济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