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通解: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就是谄媚。眼见正义的事情而不奋力去做,就是没有勇气,胆小怕事。”
笔记:
这就是所谓“欺下媚上”吧。
在礼中,祭祀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依照规定,祭祀天神、地祗、人鬼,而且是有很严格的等级要求的,不同的祭祀,主祭的人、用的祭品都是有要求的。不能乱祭,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鬼神都可以祭的,乱了就是“淫祀”。而国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主持祭祀,主持祭天、地、祖宗等最高等级的祭祀。如北京的天坛主祭天,地坛主祭地,日坛月坛主祭太阳月亮星辰,先农坛主祭农神山河社稷。这几个坛的大祭都是皇帝亲祭的。
这里是哪位鲁国的君主去祭了哪些“非其鬼”,没有交代,但是“见义不为”应该是指三桓而言。相当于孔子再说,鲁公啊,什么封禅啊,祭祀这个祭祀那个的,就别搞了,有这心思就好好想想怎么收拾三桓,归政朝廷,让老百姓少受点政出多门,内乱不止,流离失所之苦吧。
“欺下媚上”是官场的一个痼疾。如果只是媚上还好点,毕竟要升官,升了官就可以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但很多情况下媚上和欺下是并存的。
对于国君,这种谄和无勇更是并行不悖。因为有一类国君,既无力阻止下臣胡作非为,让百姓安居乐业,但又想求个心安理得,所以就会多拜鬼神求心安,更有甚者会搞各种封禅,不能封禅泰山,在其他山川搞搞也行。孔子时期就有季氏旅泰山,也就是去泰山祭祀顺带旅游。可是泰山在祭祀文化中可了不得,是最高级封禅大典的山。非大功、国君不得祭。所以季氏这种行为就是祭非其鬼。
另外,这个祭非其鬼也有个胡乱拜神,胡乱抱粗腿的意思。孔子时期的几个鲁国君主如昭公、定公、哀公下搞不定三桓,周旋于吴、齐等大国之间,时不时发发癫,想各种不靠谱的办法来意图巩固君位。孔子周游的几个国家,如卫、陈、蔡、宋等国的公室,都是神经质的国君。对内听由权臣危害国家,欺压百姓,对外唯唯诺诺,周旋大国之间。
这“祭非其鬼”“见义不为”的现象孔子了解很深,对其的危害孔子也是有深切体会的。因此作为孔子为政的大原则的结尾,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归根到底,为政就是要有担当,在其位,循其礼,遵其制,谋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