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6周的星期三。
复习了第二天,发生了一些状况。不知为何班上很多人上课都不够专注,有的时候问一个问题,讲台下面是没有声音的。
课堂上,钟吉豪不认真听讲,再三提醒无果。遂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你来学校是来干嘛的?你是来学习的吗?”当时的他可能意识到自己错了,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现在想来,这样的话问话缺少境界,一是没有提高学生的认知,二是没有发挥好引领作用。若是再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应该这样说:“要知道,你们是来学校学习的。课堂是知识的殿堂,不是玩耍的天堂,请你注意。”
很多的时候,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关于这一点,要一以贯之。
下午数试卷,明天最后一课讲完最后一节课,就考第八单元。感觉上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印象里的夏天却也总是这般的脚步匆匆。
下一届的一年级学生又会如何?教学瓶颈还会一样吗?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呢?很想说学生大都相似,但上一届的学生还真与这一届有较大的不同。所以,不禁对我国“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钦羡不已,究竟要有怎样的高度和深度,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的境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现在的读书情况是今年第二阶段的第一本书,吴非《致青年教师》。第三遍看了,看得很慢,更希望自己可以看得细一些,再细一些。计划暑假前结束这本书的阅读。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可以完善认知,提高眼界,拓宽知识面,广阔自身的学习背景。
希望在下届学生面前,自己可以更善于沟通,更善于引导,总之,就是遇事不慌有办法。吴非曾经说过,学生都喜欢有办法的老师。
浏览了这学期所写的教育随笔,发现自身突围的秘诀在于学习好沟通这一块。话要怎么说才恰到好处,才具有提高认知和强化习惯的双重作用,学生厌学怎么劝,课堂沉闷怎么破解等,都需要自己在不断的阅读和实践中总结反思。
中国向来讲究举重若轻的哲学,所以也可以说大道至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想要在某一领域深入开展工作,必须有研究的意识和精神。王晓春说,解决问题是件有意义的事,关键是要善于动脑。
所以,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不断增强自身的研究问题的意识和精神。相信只要坚持阅读写作反思,教学上的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