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春花老师《管理的常识》第二章“组织因目标而存在”,最大的感触是:目标不仅是组织存在的理由,更是决定组织行为与命运的核心要素。
陈春花老师极具洞见地指出,联结人群的关键因素既非利益,也非理念,而是共同的目标追求。利益会分化,理念会变迁,唯有共同的目标能够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组织的向心力。
还有,组织或者说企业的核心目标——“持续的获利能力”。“技术领先”、“规模扩大”这些只是实现持续盈利的过程与结果,而非目标本身。有些企业以此为目标,这种因果关系的倒置,使许多企业投入所有资源却最终失去了持续生存的能力。这也让我想到了任老的发言中说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现在这个社会信息太发达了,组织与个人都面临着目标分散的风险。如何保持目标的单纯性,如何在时间维度上坚守一个明确的方向,如何抵抗将手段异化为目标的诱惑,这些都是决定我们能否持续“获利”的关键。
其中提到的,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目标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组织存在的意义,且组织目标应明确而单纯,时间概念在其中尤为重要。
我们所在的青少年语言展演和考级行业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局面,因为门槛很低,市场上机构众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也会面对这种多目标并行的情况,导致资源被严重分散。
作为管理者,更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组织的意义和核心根本,集中优势资源去做重要的事情,投入是为了更多的盈利,保持公司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这一章的内容中关于“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的论述,也很点人,我们习惯于将组织关系简化为管理与被管理、或平等合作,却未曾深思:若缺乏奉献作为底色,任何组织形式终将沦为空洞的结构。这也印证了前几天在刘院的指示下,就奉献精神去做传达,尤其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没有奉献精神,没有一定的牺牲精神是一种精神能力的缺失。
书中那个被裁员的工程师案例,他专业能力出众却成为“可有可无”的人,只因缺乏奉献精神。这个案例撕开了职场中的残酷真相——能力只是入场券,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的贡献度上。就像NBA的“MM组合”,当两位巨星各自为政时,球队表现令人失望;当他们相互奉献时,胜利便水到渠成。组织不是优秀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奉献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三位伟大的球星在一起的结果如果没有奉献和配合,那结果可能还不如只有1人。
还有就是,陈老师也指出来,传统绩效评估往往聚焦于直接成果,却忽略了工作对上下游环节的实际贡献。如果我们真正践行流程相关者评价机制,那么每个岗位都会自然关注“我能为下一环节提供什么”,而不是“我完成了多少任务”。这种视角转换很重要。
还有就是,激励组织成功而非个人成功”,当所有努力最终只归结为一个人的成就时,必然导致极端,而真正的组织力应该体现在让每个成员都能通过奉献找到价值感,而不是成为少数人闪耀的陪衬。
奉献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逻辑的转变——从“我能得到什么”到“我能贡献什么”。这种转变不仅适用于组织管理,同样适用于个人职业发展。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那些能够主动关心他人需求、为流程创造价值的个体,往往最具不可替代性。
最后,一切的一切还是落在组织上,组织不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而是通过相互奉献创造共同价值的平台。当我们建立起奉献关系的组织生态时,不仅能够提升绩效,更能够让人在工作中找到意义感和归属感,就像我们的奋斗者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去提升每个人的能力,从而让公司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让组织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