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

“情绪化思考”让人越想越气

>> 计划落空的愤怒”,还是“遭受冲击的愤怒”,或是“被人评价的愤怒”,都是暂时性的情绪。

>> 情绪化”的症结不在于情绪,而在于思考的方式。

>> 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会因为自身无法克制怒火而激发新的怒火,进而让大脑失去理智。

>> “情绪化思考”会源源不断地制造“愤怒”。

“情绪化”的背后是“不想被人小看”

>> 吩咐的工作下属干也没干就下班回家”引发了另一个想法——“他没把我放在眼里”

>> 越想让人看得起,反而越发让人看不起。

为什么会一错再错?

>> 犯错以后惶惶不安,结果又接二连三地犯错。

>> 所谓“情绪化”,指的是情绪占据主导、人失去理智的状态。

>> 除了“愤怒”之外,“不安”也是一种会导致这种状态的情绪。而且它与“愤怒”一样,会在“情绪化思考”的作用下滋长繁殖。

犯错具有冲击性。因为人是在按部就班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被指出)了错误。

>> 人在遭受冲击之后会因为“不想再次遭受冲击”而保持高度警觉,所以脑子里都是“怎样才能避免再次犯错”,以致无法集中精力,进而一错再错。

“情绪化”类似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这是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在观察世界的时候,都戴着“世界充满危险”“任何一个人都会背叛自己”的有色眼镜(评价)。

>> 我们在审视事物的时候,通常都会带有这种“主观评价”。或者说,我们是通过自身经历所建立起来的“数据库”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 易于情绪化”的人群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数据库”。

>> “人们总是看不起我”的信息,那么当别人在和他谈话期间打哈欠,一般人会想对方是不是累了,但他则会认为这是对方“看不起自己”的一种表现。

>> 有些人由于孩提时期形成了自我压抑的习惯,导致很难正视情绪

>> 正视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即使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的身心也能感应到某些问题,并且将其以某些症状表现出来。

是否感觉“现在这样就挺好”?

>> 被情绪所左右的人无法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而且会在周围人群中制造紧张的空气。

>> 真想要保护自己,就应该坦然接受本来的情绪,冷静地采取行动。如果为某事而生气,就要承认自己身处困境,寻找改善的对策,或向他人寻求帮助。

>> 总之,一方面肯定自我,认可“自己现在这样就挺好”,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应对眼前的突发情况,就能冷静处置,避免“情绪激动”。

>> 立足当下,肯定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麻烦的根源在于“角色期待”的偏差

>> 弄清楚自己在期待什么,才能善用情绪,达成目标。

善用情绪,有别于“积极思维”

>> “情绪化思考”可以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来加以校正。

想说的话为什么会说不出口?

>> “受害者心态”指的是“只有自己吃亏”“只有自己被迫牺牲”“为什么总是只有我……”等一些感觉。

>> 男性十分在意自己的表现,所以他们非常不善于应对批评。责备意味着他们“表现不好”,会让他们心灰意冷、愤愤不平,或者干脆关闭沟通交流的大门。

>> 想说的话说不出口,一直憋在心里,很可能是因为自我肯定程度低。

每一个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都有各自的原因,自我表达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 其实,很多男性只要得知解决方法,就会放下心来,保持平静。

>> 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往往戴着“我说的话没人听”的有色眼镜。

>> 在关键时刻能够鼓起勇气自我表达,就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 男性对于“向什么方向努力才能得到表扬”非常敏感。

>> 充分肯定自己,就能说出真实感受。

开口表达,还可以平复“不安”的情绪

>> 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那么两人不会有乐观的未来。

>> 再重复一遍,这不是“要求过高”,只不过是“从对方的立场来说自己的要求不现实”。因此没必要使用“要求过高”之类似乎要大包大揽所有错误的自虐式的表达方式。

>> 未能与对方沟通“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是矛盾的来源。

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常常这样说话

>> 开口表达情绪,可以了解彼此的“情绪化思考”,校正“角色期待”偏差,但一如前文所述,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非常不善于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 这种“默契”型的沟通交流,在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群中尤为常见。

>> 自我肯定程度越低,就越难以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你勇敢地去尝试表达,并且所表达的期望被对方欣然接受的话,那么自我肯定的程度就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 “我不用说,对方也应该知道”,这种想法会给人际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阻碍。

尊重彼此的“领域”,才能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

>> 原本在感觉生气以后,只要告诉对方“你不要这样说话,太伤人了”,问题便迎刃而解。但如果保持沉默,就会发展为“情绪激动”。

对自己的“领域”负责,不要忍气吞声

>> 当事人始终对这种烦躁的感觉不闻不问,换言之就是自己忽视了自己的情绪,才会任由其发展为“情绪激动”。

>> 成熟的表现是“如实相告”,而非压抑自己的情绪。

怎样避免自己的“领域”被入侵?

>> 不必把别人的臆断带进自己的“领域”。

“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为什么让人生气?

>> 因为对方虽然说是“为了你好”,但究竟对自己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 曾有读者告诉我,他有一本书在书架上吃灰三年,某天一时兴起拿起一读,内容恰恰是自己寻觅已久的

>> 自己获得某一信息的最佳时机只有自己最清楚。

>> 判断某一信息对自己有无益处的标准,是该信息是否包含着“否定自己的要素”。

提出劝告为什么会变成一种暴行?

>> 当自己的现状遭到否定,每个人内心都会受伤,即便认为对方说得对,也会不由自主地心生不悦。

>> 最恰当的方式是充分把握对方现状,在认可“现在这样就挺好”的基础上,再提出建议:“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能不能做一些改变?”

>> 专业性的劝告首先要肯定对方的现状,然后在“对方现实可行的范围内”,建议对方进行新的尝试。

>> 当然,让人心里不舒坦的劝告里,同样可能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但也没必要每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否定自己。我们总能找到其他学习的方法,在获得成长的同时也给予自己更多的呵护。

>> 把让自己不舒坦的劝告看作是“对方自说自话”。

人为什么想要别人认同自己的“正确”?

>> 譬如某些人说要参加某项资格考试,却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再逃避,或是临阵退缩。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不参加考试是因为“好吃懒做”,然而很多时候他们是因为头悬梁锥刺股而身心俱疲,害怕再回到那种不堪重负的日子,才不敢行动。

但是他们本人始终怀揣着对“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不能原谅这样的自己,尽管有时自暴自弃,甚至想过一了百了,却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生活。如果人们都能认可这是人性的真实,那么他们也就不再需要让别人赞同“我是正确的”。

不小心实施了职场霸凌,该怎么办?

>> 指责别人“何必那么纠结”,是在侵犯对方的“领域”。

不要因为“绝不原谅!”的想法而自责

>> “原谅他人”,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原谅对方的不当行为”。

>> “自己虽然遭遇了大不幸,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做人的本质。”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原谅自己”。

>> 很多人因为无法“原谅他人”而自责,但是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质并未改变”的感觉,“原谅自己”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习惯1】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

>> “醉鬼”就是“情绪易冲动之人”的代名词。喝醉的人往往会情绪失控,给周围的人造成麻烦。醉酒还经常引发家庭暴

>> 这是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自控力下降,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被打破。

>> 疲劳也会引发同样的情况。想必很多人都有过晚上变得更加“情绪化”的经历。脑海里涌上各种思绪,想得越多就越心灰意冷,甚至想一死了之。但是次日一觉醒来,又觉得豁然开朗。这是因为到了晚上负责思维的大脑部分变得疲劳,控制力变弱,更加难以摆脱“情绪化思考”。

>> 我们都是情绪和理智的复合体,在表达或是克制情绪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并非只有情绪才是“真性情”,这些思考同样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因此,经过深思熟虑的表达,才是“这个人的真心话”。

>> 当思维的控制力下降时,自己要有所察觉。

【习惯2】转换视角看问题

>> 避免陷入“为什么总是我”的“受害者心态”。

【习惯3】写“好友笔记”

>> 提升自我肯定程度,是“避免‘情绪激动’的习惯”的一个关键。

>> “自我肯定”与“自寻开心”之类的“积极思维”也完全是两回事。

>> 那种强求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看光明面”的人,终究会因为压力爆发而陷入消沉和放弃。

>> “无论如何都要看光明面”的人,终究会因为压力爆发而陷入消沉和放弃。而消沉和放弃会进一步降低自我肯定程度。

>>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记录情绪”→“模仿好友安慰自己”的习惯,所以无须特意准备,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就好。

【习惯4】从“我”出发看问题

>> 从“我”出发看问题,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的“领域”负责。这样不仅能够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还能避免自己在“受害者心态”里越陷越深。

【习惯5】放下“应该”,为“希望”而生活

>> “应该”思维是会让人变得“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之一。

【习惯6】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

>> 当两个人面对面情绪不断碰撞,而且愈演愈烈的时候,只需要离开发生争执的那个地方,人就能冷静下来。

【习惯7】找到“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

>> 可为之事,尽力为之;不可为之事,尽心从之”。

怎样面对职场霸凌的可怕上司?

>> 这位上司不仅是“让别人头疼的人”,同时他自己也是个“正在头疼不已的人”。

>> 只要把他当成一个由于机缘巧合而身居高位的普通人即可。

>> 一个普通人走上领导岗位,职责范围扩大,也更容易手足无措。而且一旦他遇到“不知如何是好”的局面,常常便会迁怒他人、责备下属。这种利用自己的职务欺负别人的行为,当然是无可争议的职场霸凌。

>> 这种慰问性质的“抱歉”,也是保护自己内心免遭职场霸凌的智慧。

怎样面对突如其来的语言暴力?

>> 从“此后越想越生气”这一点来看,当时应该是笑着敷衍过去,或是十分震惊以致一时语塞。

吵架没发挥好

>> 要认识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加,我们不可能在刹那间就做出冷静且恰当的反应”。纠结于“当时本应该做得更好”,只会延续“情绪激动”的状态。

>> 要认识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加,我们不可能在刹那间就做出冷静且恰当的反应”。纠结于“当时本应该做得更好”,只会延续“情绪激动”的状态。

陌生人突然发火了该怎么办?

>> 即便对方说得对,也要好好地安慰自己。

不小心陷入网络骂战该怎么办?

>> 网络社交平台是“情绪化”人群的聚集地。

>> 自己一旦纠结于“态度”问题,就相当于加入了“谁对谁错的拔河比赛”,很可能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因为每个人都是“正确的”,自己某一刻的状态在他人看来很可能就是“态度不佳”。因此,我觉得即便是没有道歉的必要,但是出于慰问,说一句“抱歉”也无妨。

怎样应对情绪激动的特殊人群?

>> 面对“情绪化的人”时,一定不要纠结“谁对谁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