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心情很复杂。
和外地的同仁交流,也都谨小慎微。
福建的李老师说,疫情来来走走,和人们玩儿着捉迷藏,真希望它就像18年前的非典,突然,就消失了,该多好。
河南的张老师说,双减,又使一批家长选择让孩子快乐地玩儿,彻底放羊了,那么,别说中考高考了,再过一年,孩子们就会有很大的差距。
就想把这个事情想清楚,想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随波逐流,什么都想去做,还是随波逐流,什么都不去做?
赵老师说,我觉得刘老师现在写日记挺好,每天都在等着你的文章发出,你是不是用这个来转移注意力呢?
我说,这个和咱们的远方文学太搭了,我在写日记的时候,就忘记了那些东西不开心的事,每天专注的,就是反思自己做过的事,复盘,总结,就把时间给占住了。
正好最近治疗眼晴,就有心思去想这些,也算是歪打正着。
赵老师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把一百件事做得平庸。所有对自己人生有着精准定位的人,都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咱们现在就需要找到这么一件事,利用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其实,现在这个时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日本有个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专注于做寿司这一件事,终于成为了日本“寿司第一人”。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立志成为小说家之后的三十多年里,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写小说,晚上9点钟就睡觉,一心只为写作这一件事。
张老师说,任何没有计划的学习,任何没有方向的努力,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能够超越眼前利益,看到长远格局的人,少之又少。
做到了,就接近成功。
其实家长们现在需要的也是这种拨开迷雾,这个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该做好什么,应该清楚。
任何绝境,看起来都是一团麻,到处都是解不开的小疙瘩。但是,再繁杂的局面,都有一个突破点。
我说,刘欢唱过一首歌,叫《在路上》,里面有句歌词叫“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
注意这个不得已。
没有谁吃饱了撑的,非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所有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背后都有一个不得已。
咱们现在就处在这个不得已。
好多话,没法说,好多事儿,只能默默去做。
可是往好处去想,和长津湖中的战士们相比,咱们没有生命的危险。
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件事儿,去做吧,也许,能重新走上大路……
这是第108篇,每天发文,如果你喜欢,点赞,在看与转发,是更好的支持!
让我们一起奔向迷人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