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这个话题估计是所有人都考虑过的,但很少人能够真正的正视它、研究它。由于自身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双重压制,你很难从保持即时满足的愉悦感中跳出来去审视自己。
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持之以恒的去做一件事,把它做精,你就会成功。但是有多少人能够践行这个道理?都说365行,行行出状元,那个状元为何不是你?我想说的可能就是你缺乏这种耐心。那么怎么做到得耐心?
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一下我的耐心修炼之旅。我本身极度的不自律。也可以理解为我极度的没有耐心,我是一个钓鱼2分钟不上鱼我能把鱼竿撅折的人,坚持一件事也是三分钟热度,没有坚持的耐性。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规定我每晚睡前一定要把地拖完,我可能只会坚持一周,一周后就以各种理由劝自己放弃,譬如下班晚了,晚上有聚餐了等等,慢慢的要养成的这种习惯就被我一步步的被本能脑和情绪脑蚕食殆尽。
后来我学习了《认知觉醒》,感觉坚持好像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于是我就规定我自己每天一定要读书,刚开始前我确实能够做到,但是越往后越难以坚持,因为我读完之后并没有什么反馈,后来我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就在想如果我把我看的书写成随笔会不会更有效?这个想法一经产生,就一发不可控制,每天我就认真的品读单小节,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和反思写成随笔,现在也不用我的老婆大人每天的催促我了,我感觉自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所以耐心要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不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或者对自己能力提升无效的事情上做坚持,那样会使自己更加的焦虑。
我们在网上可能都知道“一万小时定律”“21天习惯养成计划”,我也知道有很多人参与了这个,但实际上成功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刚开始参加遍满世界吆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往往遇到点点的挫折就开始消沉放弃。
2、在去践行上述计划时,实际反馈不大,距离目标相差甚远,自己动力消减。
3、为了做而做。只知道自己只要坚持就好,并没有脚踏实地的高效完成,纯纯的效仿来糊弄自己,毫无自己的感触反思。
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说“要保持耐心,别急,不要三心二意”,但是怎么去保持耐心?这个问题父辈并没有给我们解释,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要保持耐心,纯属字面意思。缺乏耐心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共同作用,是人生来自带的,所以大家并不用为此自责,否则我这个撅鱼竿的人不得马上找个地缝钻进去,还怎么好意思在这里写随笔反思。
作者提出认知规律是耐心的倍增器。并用复利曲线为我们展示了原理。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所以复利效应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如果想要提升自己,需要冷静的面对前期的缓慢增长并坚持带拐点。
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舒适区边缘,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想要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解释真的很伟大,我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种解释,看完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躺平的状态就是一直处于舒适区,没有向上的动力也没有提升自己的耐心,原来是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我相信大家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会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们所受到父辈的教育就是安定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稳定的家庭,这就是最好的,所以自己就坦然的在舒适区呆的很舒服。我最近看过一段文字:公司能够培养你成才那一定也可以培养出其他人才,你如果想在公司这样的“躺平”,除非你有异于常人的才干,这种才干是公司培养不出来的,这样你才能安坐泰山。那么请问你一下自己“我有没有这种别人不可匹敌的才干?”结果出来了吧,我相信大家这时肯定会汗毛倒立,倒吸一口凉气,突然感觉自己那个躺平的位置不稳了吧。
舒适区边缘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要脱离舒适区,找到自己打拉伸区并精确定位。你不可能让大学生去回答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更不可能让初中生去回答多元函数。要找到自己的拉伸区,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找到舒适区边缘之后就废寝忘食的学,而是要有思考、有行动,而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要学会盯住内层的改变,否则及时在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事倍功半。这就是作者提出的成长权重比。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人依然奉行着每日打卡,就好像自己打卡了,事情就完成了,实际上你可以自己好好的问一下自己:是否为了打卡而打卡,自己的努力真的体现在打卡上吗?其实我一直比较反感打卡的方式,特别是我儿子学校布置的左右都要求在钉钉上打卡,学校一方面要求不要碰电子产品,一方面还布置只有手机或者平板才能够做的作业。所谓的打卡本质上是监督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完成度,但是这个打卡到了后期是不是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打卡上面,很少人能关注到自己的任务,没有太多的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打卡的后期中,自己的理智脑已经逐渐失去控制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能力,使得打卡趋向于敷衍了事。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会本能的避难趋易,不有自觉的沉浸在表层的学习中。
而作者又指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微观规律是,学习的平台期。这个规律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的上升曲线。
这个平台期大家可以用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来解释,当一名武者要突破到下一个层次(比如:炼气期突破到金丹期)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不断地积蓄能量才能做好迎接雷劫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准备。如果只停留在瓶颈而缺乏信心和耐心,那么只能停留在当前的层次。
突破自己的瓶颈需要大家保持耐心,这时候需要理智脑不停地对本能脑和情绪脑下达积累的指令,因为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不断不停的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
所以当我们清楚这一点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时做出与他人不能的选择。这样我们的理智脑不停地对下属下达继续积蓄的指令,并直视这种挫折和寂寞。所以耐心并不是意志力顽强的结果,而是有长远的眼光的结果。要知道自己正在平台期,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不必为此焦虑不安。
那怎么样才能拥有耐心呢?急性子的人是否就缺少耐心呢?其实这和自己是不是急性子没有本质的联系。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所以无论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都一视同仁。作者对于以上问题给出了以下几个答案: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本就确实耐心的事实,从此刻开始慢慢的培养自己的耐心,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所以你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有了耐心。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前面的延迟满足我们已经说过,那怎么变对抗为沟通呢?我们来假设一个情景:当你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开会),你的手机突然响了(振动),你此刻要温和地和自己说:“信息已经在手机上了,它的跑不掉的,我不能为了那个不知道是否重要的信息漏掉开会的重点内容,在等等吧,等到完成这件事我在看,请本能脑和情绪脑你们稍微等一会。”这样会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有了安全感,才能让理智脑插个小队。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当在你面前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读书一件是刷剧,按照我们之前的讲法,人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刷剧而得到即时满足。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短视屏等等的影视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本能脑和情绪脑,所以理智脑会选择读书。当你明白了事务的本质是,你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有意义和好处的选项。
作者最后抛出了一个最让我震撼的方法,那就是最高级的方法是请本能脑和理智脑来解决困难。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不在乎你是在玩游戏还是在读书,它们只在乎是否舒适。比如当下的我,如果在我读书前你让我去写反思那比杀了我还难,但是当我真的读了,理智脑告诉我要写下点什么的时候,我竟然乐在其中,我相信此刻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它们或许在为了我怎么写接下来的东西而争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