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茜《青年时期的路遥》遇上文革,升学无望,自然就被裹挟进那场红色风暴之中,成立红卫兵组织,写大字报,串连,被三结合进县革委会,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抄家、批斗、武斗等激烈的暴力行为,叙述语言极为平静,无所谓褒贬。王卫国(路遥)的投入是虔诚的,但他又冷静地意识到应该多读书。可能是因为素材不足的原因,感觉作者兑水的比例过重,喝起来有点寡淡。比如开头七段五百来字,三五句话顶多一百来字就可以说清。
武歆《圣彼得堡的留恋》有几个对比值得注意,一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比,后者更加大气、开阔,更具有历史底蕴,更加宁静;二是冬宫大厅里学生的专注投入,和当年在小胡同里的家庭小组里同学间的打逗说笑;三是冬宫艺术藏品的丰富和半天参观的短暂,自然只能留下感慨和遗憾;四是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五是冬宫里的亮丽辉煌和陀氏故居的灰暗沉闷,而作者在里面足足待了两个小时。全文约三千六百字,写参观陀氏故居部分差不多用了两千字,堪称黄金比例。有衬托,有细节,有重点,有感叹,有思考,我觉得这篇散文在任何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
艾云《我说,人应该是像你这样》节选部分写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和希腊民族英雄阿莱科斯的爱情故事,在法拉奇眼里,阿莱科斯是一位古希腊英雄。具有革命的浪漫,又有诗人的气质,更重要的是,这对情侣在性生活体验上的默契与和谐。“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蜕变的白桦树,年轻的、饱满的汁液丰盈着树的每一道枝干,每一根叶脉。”含蓄而干净的文字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曲尽其妙地渲染出来了。
夏立君《夏完淳:中国少年的绝唱》也是节选。读完有诸多感慨,一是感慨这位少年英雄集年少、忠烈、文采一身而堪称千古一人;二是感慨明清易代之际竟有那么多忠臣义士视死如归;三是感慨李自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四是感慨吴三桂和洪承畴为个人利益而弃民族大义;五是感慨区区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统治一个文明程度远比他们先进人口远比他们多几十上百倍的汉族竟然持续了两百六十多年。
严风华《风掠过的时光》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对作者九年山居岁月的怀想,二是陈寅恪的遭遇和人情冷暖,三是卢梭生前的凄凉和死后的深远影响。连接三个部分的关键意象是人气,是风。
陈霁《一群蚂蚁在我面前列队而过》由鬼话、神话到天堂、菩萨等,说因果,说巧合,说得失,说偶然和必然。这里面有的是所闻,有的是所见,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材料很丰富,内容很庞杂。最后收束到河边“一队蚂蚁正行色匆匆,在我面前列队而过”,作者自问:“这些智慧的蚂蚁王国的公民们”“会不会把我这个超级庞然大物视为仁慈的上帝”?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人生很难琢磨,命运很难把握,在上帝面前,我们也不过是蚂蚁而已。心存善念,顺势而为。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廖华歌《自己是自己的一盏灯》是给被丈夫抛弃服毒自杀而又被救过来的朋友写的,“自己是自己的一盏灯”就是重新活过来并且活明白了的朋友说的。第二人称把作者和朋友放在聚光灯下,让阳光照进心灵,澄澈透明。我突发奇想,这位曾经一时想不开而终于大彻大悟的朋友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呢?
乔忠延《在地上飞翔》写人类飞翔的梦,从神话中的夸父逐日到现实中的策马奔驰,人类用了几千年;而自行车、汽车、火车则是近两百年的历史;高速和高铁更是近几十年的历史,这还没提到航空和航天。人类飞翔梦的突飞猛进令人鼓舞,也令人反思,尤其是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反思。
杨闻宇《争教红粉不成灰》以翔实的史料道尽了千古美人的血泪史。汉灵帝令宫女一律穿开裆裤,北齐后主命冯小怜玉体横陈,杨国忠酷嗜“肉屏风”,严世蕃偏喜“香唾盂”,吕后将戚夫人截肢挖眼弃之茅厕,武则天将王萧二妇断其手足封入酒坛。红颜遭妒,红颜薄命,红颜祸水,真是一言难尽。
《2013中国年度散文》四十九位作家四十九篇佳作至此全部读完,该说的都在里面了。开卷有益,诚哉斯言。
附《散文选刊》2013中国散文排行榜
《讲故事的人》(莫言)
《阅读与人生》(周国平)
《为官之典则》(范曾)《悲迓》(塞壬)
《春寒中的法国人》(冯骥才)
《北京碎事》(阎连科)
《谁能改写历史》(陈启文)
《我走过的道路》(邓友梅)
《从高峰跌落的文明》(刘上洋)
《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耿立)
《儿时的原》(陈忠实)
《从一帧照片想起》(余秋雨)
《沉重的负债》(王巨才)
《壶碎》(李敬泽)
《阳光下的魅影》(王安忆)
《我的“延川老乡”》(厚夫)
《吴仁宝的遗产》(何建明)
《我家藏画故事系列》(三题)(舒乙)
《莫言和杨振宁和一只幸运的茶几》(陈祖芬)《向前一步》(杨澜)
(总共37篇,以上为前20篇)
(摘自2021.12.7~12.15.日记,14:07.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