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广《徘徊月下亭》读来让人唏嘘,一代抗日名将却因成王败寇之偏见无人知晓,遗址无人问津,欲觅遗踪屡遭冷落。作者由月下亭附近的铁公祠联想到铁铉抗击朱棣兵败被杀事,意味深长。最后引果戈理名言作结:“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历史的回音会久久地在这里回荡。”我担心有些建筑也未必留得住。
潘向黎《韩愈三章》是作者“看诗不分明”系列中的又一篇。经过作者的梳理,看不分明的韩愈愈见分明。小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六首)“别是一番性情流露,足可读之味之,唇齿噙香”;古风(《调张籍》等三首)“掀雷抉电”“戛戛独造”,“撼人之外,亦足感人”;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诗这座“气象雄浑的建筑”“最顶上的那块金砖”,是韩愈最“精彩的自画像”。第二部分的三首古风的引过于求全而述似嫌不尽意。
刘上洋《干渴的大瀑布》紧扣“干渴”二字展开,由对瀑布的神往、兴奋到失落;然后追寻原因,气候的变化,干旱等等;进而过渡到“整个赞比亚都是干渴的”,土地干渴,农民脸上干渴,企业干渴,缺人才,缺设备;最后自然写到赣版试水赞比亚市场,急赞比亚人所急,为赞比亚的发展形成“一股波澜壮阔的瀑流”。谋篇布局上颇见匠心。
施立松《民国女人二题》有宋词的婉约,百转千回。舞女“无爱一身轻,以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玩爱情的游戏”,“像一粒秋后遗落在田垅间的豆荚,在某个无人的夜晚,啪的一声脆响,豆子跌落的瞬间,月如钩,而风正响”;妓女“风月不识愁滋味”,“拼却红颜瘦”,“曲子如水,而颊如桃,指如笋,偏偏又发如霜”。在这些女人里面,有陈白露的拣尽寒枝不肯栖,也有陈曼丽的花发偏遇风摧雨,有小凤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有潘玉良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高建群《紫罗兰手镯》怎么看都像小说,奶奶去世,遗嘱紫罗兰手镯传给孙女水姑娘,因为她最孝顺最体贴,母亲认为女儿是外人,手镯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落入外人手里,百般纠结,手镯还是给了儿子,女儿也没有多说。儿子一高兴,把手镯拿去专家鉴定,结果专家鉴定是赝品,最多值百把块钱,儿子便不高兴地把手镯还给了母亲。母亲就给了女儿,后来辗转请到了故宫的专家,结果鉴定是故宫的宝物,价值连城,儿子因而憋出了抑郁症,母亲也后悔不迭。情节有波澜,母亲、儿子和女儿的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只是环境稍微有点模糊。
肖克凡《闹钟》是个平凡的故事,幸运和不幸总是形影相随,母亲因所谓历史问题被管制,父亲另组家庭,剩下祖孙俩相依为命。幸运的是作者居然在大多数同学都上山下乡的时候进了工厂,后来还被推荐上了大学。因为工厂远要转公交,闹钟又无意中被摔坏了,奶奶就成了孙儿的“闹钟”。作者后来才知道,奶奶为了孙儿不迟到,下半夜几乎没睡,隔一会就要到街上餐馆去看钟。人间有此奶奶,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周晓枫《弄蛇人的笛声》分别写弄蛇人的笛声,写女子的舞姿,写到蛇囫囵吞咽猎物的特点,写和蛇有关的蛙、蟾蜍、龟、鳄和蜥蜴等,写伊甸园的蛇,写蛇被上帝施以酷刑,写蛇被逐出伊甸园带走了永恒的真理,写蛇像受难的先知。八个小节之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衔接起来。写的是蛇的世界和神的世界,折射的抑或是人的世界。
(摘自2021.12.12.~12.13.日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