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位作家,五十九篇佳作,王剑冰携《2011中国年度散文》向你走来,还是一样,每天读30页左右,大约十三天后可以读完。
陈世旭《解读黄河》可作《黄河三部曲》读或者听。粗线条地概括,第一乐章《战栗的敬畏》是画卷,第二乐章《惊世的悲壮》是史诗,第三乐章《庄重的礼拜》是颂诗。读完之后,多余的话我不想说,一言以蔽之:“气势磅礴”。作者先是用数量词造势,然后是一连串的比拟,夸张,典故一个接着一个。佛陀端坐,珠峰白发飘拂,杏花打湿村落,北斗斟满雷声;接下来化诗为文,一口气融入七联古诗;再而下,一口气用了十个叠词,两组排比。这还只是第一乐章。且按下不表,读者自可找来细细品读。
铁凝《山中少年今何在》是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一个演讲,是关于贫富和欲望的思考,贫穷让人陷入困境,致富还是让人摆脱不了困境,而后一个困境是心灵的困境。没通火车照一张相跋山涉水好几天,通了火车眼花缭乱失本真。十岁的山杏自带干粮上县城,九岁的少年三行小诗净如水。但他们终归会长大,终归要走出大山,终归要摆脱贫困,这未来的路正是他们将要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所有人或迟或早要面临的困境。
范曾《准将的肩章》副题“记戴高乐将军”,也写了同时代的雷诺、贝当、赖伐尔、吉罗诸辈,还有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等人,“战争是离不开火焰的,烈火中可以飞出凤凰,也会烧焦了乌鸦”,开头蓄势满满;中间分五个场景回顾将军在二战中的远见卓识和不世功勋,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结尾写将军的遗憾,并引作者与将军后人的书信往来,以交代写作缘起,拉拉杂杂,似有点累赘。
陈建功《铁生轶事》应为急就章,但饱含情感,情真意切。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披露了很多细节,更让人感慨和怀想。斯人长逝,斯事不朽。
李敬泽《春秋的老实人和天真汉》是思想随笔,也是历史随笔,我觉得,深入浅出、拨乱反正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李是学者,是思想家,但是他不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而是春风风人促膝谈心;不是一味地一本正经起承转合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娓娓而谈不拘一格。作者对百家讲坛似乎不怎么感冒,因为那些人只是一味地教人聪明教人权谋教人诡辩推销成王败寇一路货,而作者提倡和褒扬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实人和天真汉,孔子自不必说,即使是像子公、伍子胥那样的睚眦必报之辈也有他们的老实和天真之处。这篇随笔的行文风格其实很有一点百家讲坛的范儿。
张炜《十年琐记》当然是指那个特殊的十年,百感交集,油印刊物,大字报,批斗会,打狗令,耀武扬威的民兵,宣传队(三字前常常会加五个字作定语),勤工俭学,扫雪,有些或许还令人怀想,大多数不堪回首。只是不知道近来怀想甚至向往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摘自2021.11.15.~11.16.日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