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笔记基于Zack西西爸关于学习的网上课程
一、本课知识梳理
1. 重点概念:
经典条件反射:“某个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刺激进行反复多次的连接,可使在单独呈现这个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原本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老师说的“基于无条件反应的反应”
2. 过程:
①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应S-R
②引入一个中性刺激O,O- S- R
③步骤②多次重复,O-R
这个时候可以说,O与S关联起来了。
3. 举例说明,批评指责(S)- 负面情绪(R),经常在参加兴趣班(O)的时候父母批评指责,引发负面情绪。所以兴趣班(O)和批评指责(S)关联了。
二、实践运用
这个理论可以怎么“为我所用”呢?我觉得有两个思路
1. 塑造行为(加入中性刺激,引发积极的无条件反应)
引入中性刺激建立跟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以引发条件反应(预期行为)
【己-生活】
不喜欢打扫卫生,音乐可以让我心情愉悦。那下次打扫的时候顺便播放音乐,建立打扫-美好情绪的连接。(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是,对打扫卫生太深恶痛绝,以至于对音乐产生了厌恶)
【己-教学】
学生不喜欢上英语课,但是喜欢看英语视频,在上英语课之前播放英语视频,以此建立英语课-积极情绪的条件反应
【育儿】
日常多陪伴孩子,做好情感储蓄,其中的一个好处是建立“父母-良好情绪”的条件反应,这是以后孩子青春期沟通强有力的缓冲带啊。
2. 反思日常行为(包括想法)(根据消极的无条件反应,找到中性刺激)
【育儿】萌萌有时候会以bossy的口吻跟妹妹讲话,妹妹会哭。
导致我有时候我看到妹妹哭,第一反应就是“萌萌是不是欺负妹妹了”。
【己-教学】【育儿-亲子沟通】
如果一节课没重点,学生的反应不想听,可能产生厌烦情绪。
如果老师A讲话总是没有重点,分不清主次。那么学生可能就建立“老师A-无聊”的消极条件作用。以后学生一看到老师,甚至可能在老师还没开口前,就已经产生厌烦情绪了。
突然想到亲子沟通,很多时候家长会抱怨“孩子到了初中就不愿意交流了”,其实关键点不是“到了初中”,而是沟通模式出了问题,孩子可能建立了“父母-消极情绪”的消极反应作用。
#2.2 经典条件作用的四种现象
理论如何为我所用,上节课提到两个思路1.塑造行为2.反思行为
我觉得这里的塑造行为可以再细分为两类①塑造积极行为②消除消极行为
一.关联偏好:既可以塑造积极行为,也可以消除消极行为
结合老师给的“食物-恶心”的反应作用,我觉得可以把“想象场景,图片,声音”与行为关联以此建立反应
【消除消极行为】
想要自己少刷手机上的无聊新闻---—把手机想象成一个肥头肥脑膀粗腰圆涂抹劣质香粉的老鸨“客官来玩呀来玩呀”,也可以想象“手机里的一条条信息像蛆虫一样想爬进你的脑子”(自己讨厌什么想象成什么),建立“手机-恶心”的条件反应
减少吃油腻食物—想象肚里里的油随着血管到处流动
想要让孩子少吃零食:把孩子觉得恶心的东西跟零食关联起来,恶趣味的想到“一群蛆虫爬过一个冰淇淋”,或者看图片(牛津树5 Kipper and the troll里有个场景:指甲很长很脏的鬼怪吃腐烂苍蝇满天飞的冰淇淋,布丁)
【塑造积极行为】
跑步健身– 我会想象自己轻松跑过半马然后打卡朋友圈的自豪场面,有时候也会想象自己细腰肥臀的身材,这样就会有健身的动力。建立“健身-愉悦”的反应。
老师提到在体育运动,乐器演奏,社交互动中都有类似的关联偏好。如果孩子很喜欢美人鱼,把孩子游泳想象成美人鱼下海去探险了,这种“美人鱼-游泳愉悦”是不是也是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应。
二.相倚性
【塑造积极行为】
我最近在打卡一个体态矫正的课程,教练特别强调在锻炼开始前,隔一段时间都要拍下自己的体态照片然后进行对比。一般打卡几次后都会有积极的变化,这些积极的变化反过来让我们更有锻炼的动力。
这个可以类比超级马里奥的游戏。马里奥每走几步就有金币,玩家就非常有兴趣。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设置“金币”(直白可见,立刻获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想到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案例,孩子不喜欢写字,妈妈就定下目标,写完一次字就画一朵小红花,画满10个小红花就可以兑换孩子喜欢的玩具。这就是一种金币奖励。后来妈妈还做了一点工作,给孩子看最开始的字vs最后一天,孩子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也知道了努力会有意义,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的教育吧。
【反思自己的消极行为】
反思自己,确实是犯错-训斥的相倚性更好。日常中很少夸赞孩子的积极行为,细细想来,是走入了“不要过分夸赞孩子”的极端,可以夸赞孩子的具体行为,表明自己的价值观,这是OK的,“小弟弟有危险的时候,你能握住他的手,真的是大姐姐了呢,能保护小朋友。”
吵架的时候,批评的时候,不要翻旧账,就事论事,而且是当下的事。
三.消退
【消除消极行为】
有时候孩子哭闹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大人忽略不管,孩子就知道哭没用了。
比如,去超市哭闹着要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