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年代出生的我,看到现在的小孩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阅读,内心是无限羡慕的。我感慨于现在生活的美好,人们读书意识的觉醒,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一个从孩童时期就重视阅读的社会,怎么会没有更美好的未来呢?
儿童时期的我,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课外书可读。每天装在书包里的书,只有学校发的课本。每次老师发课本的时候,我是充满了期待和欣喜的。课本发到手以后,我就会找出保存了好久的纸给书包上书皮。那时候,包书皮的纸,是需要花费心思搜集的。最容易找到的是报纸,当发现亲戚或邻居家有废旧报纸时,总是会甜甜地、乖乖地乞求“这张报纸可以给我吗?”。看到我可怜的样子,报纸的主人会不忍心拒绝我。这样,一张可以当包书皮的报纸就到手了。当然,在包书之前,这张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我都会不放过的。看完报纸后,我会找个柜子把报纸藏起来,留着发新书的时候用。只有报纸,内心还有点不甘,因为,报纸极容易破,所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能搜集到更高级的包书纸的机会。幸运的时候,我会搜集到挂历纸、牛皮纸。当我的书是用牛皮纸包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上小学时,我的书不仅保护得好,还念得好。我喜欢课文里的每一个故事,经常沉浸在故事里,被故事的主人公感动。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一边哭,一边读。班里的好多同学都有点莫名其妙,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呢。遗憾的是,我只有课本读,而我的好几个同学有课外书读。那时候,也许是家庭原因吧,我很自卑,很内向。尽管我非常想看,但我却以为同学不会借书给我看,所以我也没有向同学借。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很心疼那个自我封闭的小女孩。
上初中后,我依旧只有课本可读。跟我同村的比我高一级的一个小姐姐,在初中毕业时,把她的几本学习辅导书送给了我。我才知道,学习还可以借助辅导书。因为我的刻苦努力,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里有图书室,我们可以每周借两本书看。可是,我已经没有看书的欲望了。看着其他同学到图书室借书,我也跟着去借了两本小说,但是,没有看完就还上了。
师范毕业后,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惑。我不会组织教学,我的课堂效率很低,教学成绩不尽人意。我非常焦虑不安。这种处境逼迫着我读起了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还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设计》等刊物。渐渐的,我在教学上能得心应手了。领导推荐我上公开课,我还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家长、学校领导的认可,我很高兴。我想,这是阅读书籍的功劳啊!
女儿上初中后,进入了叛逆期。我又陷入了焦虑中。为什么我的教学工作很出色,自己的孩子却不会教育呢?我不会跟孩子沟通,交流,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伴随着女儿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不会处理各种关系,我太情绪化。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我又一头扎进了书堆里。我在金伯利•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读到了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从卡瑞尔•麦克布莱德的《母爱的羁绊》中读到了,我自己的各种问题,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没有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要先育人,得先正己。提高自己最快的办法就是多读书。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要读书,我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就把工作完成,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和早上时间读书。这期间,我读了很多心灵成长方面的书。读《被忽视的孩子》,我泣不成声,我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源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读《让生命拥抱你》,我懂得了我们必须臣服于生命,接纳它,拥抱它。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要去抱怨任何人。活在当下,不悔过往,不畏将来。我懂得我已是一个成年人,我必须对自己的成长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读《自卑与超越》,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与这个社会的连接,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没有什么忧虑或悲伤是一个小时的阅读无法舒缓的。”在阅读中,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我全身心地吸收着书籍这位“朋友”所散发的灵气,在不断地阅读中得到进步与升华。
阅读,不仅使我的内心越来越宁静,还增长了我的智慧。我用《反惰性》中的WOOP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运用《非暴力沟通》中的方法,跟家长有效沟通;我运用《正面管教》中的知识,帮助家长解决育儿中的难题。我越来越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幸福。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经常跟学生分享我的阅读感受,让学生知道,在阅读的路上,老师跟他们在一起。
读书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越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虽然已近半百,在读书路上,我依然是个小学生,依然要潜心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