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是小学低年级几何度量的起始课,核心是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缺点如下:
1. 长度表象建立不扎实:部分学生能说出1厘米的定义,但比划时误差较大,寻找生活中1厘米物体时思路狭窄,说明对“1厘米”的具象感知还不够深刻。
2. 测量细节指导不足:少数学生测量时仍存在“物体边缘与直尺0刻度线不重合”“遇到未对齐0刻度的情况不会计算差值”等问题,对特殊情况的引导不够到位。
3. 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动手操作环节中,能力强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任务,而学困生在使用直尺时动作生疏,未能得到及时的个性化指导,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
改进方向
1. 深化表象建构:增加“捏一捏1厘米的小棒”“用1厘米的小方块摆一摆物体长度”等活动,通过触觉、视觉的结合,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1厘米的长度;拓展生活实例,让学生发现更多1厘米、几厘米的物体,巩固长度感知。
2. 细化操作指导:针对测量中的易错点,设计“错题辨析”环节,展示学生的错误测量案例,引导全班讨论纠正;专门讲解“物体起点对齐非0刻度时,用末端刻度减起点刻度”的方法,通过多次示范、分组互查强化掌握。
3. 关注分层教学:设计基础题(测量课本、铅笔)、提高题(测量弯曲物体的水平长度)、拓展题(用不同工具间接测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组时采用“优带困”的搭配,让能力强的学生协助学困生,教师重点巡视指导薄弱小组。
4. 衔接生活应用:增加实践任务,如“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为书桌挑选合适长度的书签”等,让学生感受到长度测量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低年级几何教学需“重表象、多操作、强应用”。只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感知—建构—运用”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度量的本质,为后续学习更长的长度单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