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被教育珍惜时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更是充斥着童年。
但似乎仅仅是诗句,对自己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中学时代对时间最大的感知是这样的,倘若在备战中高考的紧要时刻,时间被大块浪费,比如看电视(那时没有智能手机),就会愧疚,觉得内心很不安。
图片
问过学生,如果周末或者节假日大块时间用来玩手机,是不是会很爽?同学们表示是,但是放下手机的那一刻确实会有所失落。
我想感觉大抵是相通的吧。可偶尔听说有同学通宵玩手机游戏,还是感觉身体和时间都有了很大的损害,无可奈何之余,我安慰自己:哪个孩子的时间没有被大块浪费过呢?
在自习课上,我经常对孩子们说的就是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提升效率,有时候提醒的我都嫌自己烦,因为很少有人听。
去年听得到老师李笑来的课,他说的关于时间的观点很让我受用。
他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时间本质上是不可控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时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珍惜而留住脚步。我们最应该放在首位的是注意力。如果把注意力、时间、金钱排序,注意力>时间>金钱。
你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收获。
图片
所以,我们本质上还是要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了这个观念,我总是提醒自己做有价值的事,力图形成弹窗提醒。慢慢地,我不再去凑热闹,不再八卦,不再去关心不需要我关心的事,这样我发现我的心更平静了。
可时间似乎还是不受我管理,我时常会因为浪费时间而内疚,尤其是不能高效利用时间时,我的情绪会异常低落。我的问题出在哪里?直到我听魏智渊老师的讲座中说,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我似乎恍然大悟。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学生:李蓉蓉。
这学期我刚开始接班的时候,就发现这孩子上课的时候不一般,铜铃般的眼睛上课的时候总是盯着黑板和老师。这学期我有两三节课都在下午第一节,一点半上课,真是困意十足的时候。
最开始我问大家困吗?看着伏倒的一片孩子,基本上没有起来的,只有蓉蓉说不困。上课的时候我从来没见她趴倒,当我问困不困的时候她总是说不困。
后来我就好奇这孩子既然不困,作业都能提前甚至超前完成,是怎么做到的?我一直以为是她形成了优秀作息习惯,直到我听到魏老师的讲座,才明白蓉蓉大概是无形中学会了精力管理,而不是时间管理。
简而言之就是会休息的人才更会学,更会学才意识到休息是多么重要。
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过去的我,是一个资深睡货。大学时代放寒假回家,我能睡到中午。甚至结婚后有了娃,我干脆带娃一起睡懒觉。
尤其是冬天,九点前基本上不会起床,清晨五六点钟娃醒了,给娃喝奶,强迫孩子睡觉,因为我要睡懒觉,孩子不睡我怎么睡懒觉?
可一天天的,除了徒增时间被大把浪费掉的落寞,还有不稳定的情绪,以及中午吃过饭后大段的睡眠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感觉睡不够,很累。明明已经休息足够,为何还是如此疲乏?
后来我找到了原因,是我没有对自己的精力进行管理,时间也就白白流逝。
蓉蓉同学正是管理了自己的精力,对自己有更充分的掌控感,所以才会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身体累了,十分钟就能休息过来,心里疲乏也绝不是睡一觉能解决的。
这半年,因为大宝读了一年级,我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瞬间拉开了大几十公里,可我却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力充沛时间。
每天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我为何还会有熠熠生辉的精神?我是打鸡血吗?可我清楚的知道这都不是。
我基本上形成了这样节奏:在学校尽量高效工作、路上听讲座、中午打会盹、回家陪孩子学习、早上起来看书写作。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都有相对比较精确的时间作为分界线。
尤其是我学会了调控生物钟,晚上按时睡觉,早上自动苏醒,而不是用闹钟,这样我的身体找到了节奏感,睡眠质量超好。
路上听粥左罗、魏智渊等人的讲座,反复品味,让我感觉路上的通勤时间没被浪费,既安心又踏实,尽量高效备课改作业,抽时间读书写作。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心理循环,因此我获得了平稳的情绪,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释放,这样我在心理上找到了节奏感,哪怕身体很累,稍作休息也就满血复活。
这是我的亲身体验,休息越多并不等于休息的越好,同学们可以试试调节身体和心理的节奏,试着管理自己的精力,至于时间管理,那可能只是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