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形成必需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基于核心知识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完成活动任务,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实现知识逻辑、活动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项目化学习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为什么项目化学习可以指向素养的培育?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
一、项目化学习从何而来?
(一)发端于作品设计的原始项目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形式,一开始与建筑设计、雕塑等密切相关。
(二)注重儿童活动的设计教学法
在真实的学校教育中,放任学生自己去形成学习目的,一味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而没有考虑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三)指向素养培育的项目化学习
素养理念下的项目化学习特别强调指向个体和社会价值的整合、指向核心知识的深化和思维迁移、关注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协调等方面。素养理念下的项目化学习支持学生主动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理解学科的思维结构与价值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等重要品格。
二、项目化学习是什么?
(一)项目化学下的性质
1.将项目化学习视为一种学习方式;
2.将项目化学习看成一种课程的组织方式;
要像真正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常态学习体验和经历。
(二)项目化学习的特征
学者观点:巴克教育研究所给出的项目化学习八大“黄金标准”:
1.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成功素养”的培养;2.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3.持续性研究;4.项目要有真实性;5.学生对项目要有发言权及选择权;6.学生和教师在项目中进行反思;7.评论与修正;8.项目化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
项目化学习的显著特征:
1.指向素养目标的严谨的学习设计——指向学生有重要、持久价值的且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能力;
2.是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驱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蕴含着真实世界中专家有可能会采用的思维方式或实践方式,学生要灵活调用相关知识和能力,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
3.是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当一个项目完成后,学生能从这一情境问题的解决拓展迁移到这一类或相似情境问题的解决,从而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迭代。
4.是项目成果的公开性——项目化学习的成果既反映出学生对驱动性问题的解决,也展现出学生深度思考、深层理解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水平。
(三)项目化学习的分类
活动项目化学习 学科项目化学习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详见书P85页表格)
三、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以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之后可以做数认识的项目化学习)
需要始终关注这六个维度的问题:
(一)如何确定学科项目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素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
(二)如何设计学科真实问题——要区分本质问题和驱动性问题(面向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有很强的情境性,是为了引发学生投入情境中的思考、探索。)
(三)如何设计学科实践——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探索;
(四)如何设计学习实践——学科实践与学习实践密不可分,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有: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审美性事件、技术性实践、调控性实践五种实践形态。
(五)如何设计学科项目公开成果——成果带有较强的学科性,是能反应学科本质问题的成果。
(六)如何设计逆向的全程评价——真正的评价,既是教育成果的衡量尺度,也是教育再出发的新基点与新方向。
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看,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从学科项目目标的确定即以开始,而驱动性问题则给定了评价的主要情境,这里的评价其实是“作为学习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学习成果和学习实践设计的逐步完善。
边记录边思考: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阶段的知识于学生而言是简单的,因为与生活经验接近显得简单;于是教师们开始采用向前挖或者向后延的策略开展教学。
挖源头,明显的跨到历史学科——如多国的竖式对比;跨到科学学科——如科学定义年、月、日;初心是很好的——见多识广,呈现状态是差强人意的——多国、多阶段的算式每一种都需要去理解,年月日视频里专业的科学术语。于是就真的停留在我知道的层面。而课堂上为什么要学竖式、为什么要把年月日这个常识放到数学学科,学生确实没有机会去深度理解,那如何实现学科内的深挖,本质尚未清晰理解,何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呢?
促发展,传承与发展从来就不矛盾,而且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项目化学习看似源自国外——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中国没有吗?陶行知先生谈到的“教学做合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评一致”,还有人说是“学教评一致”,这不都是项目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吗?从古就有,而且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