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对“昭公之难”期间鲁国六卿地位有了一个结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上、下两军动员的情况。由于鲁国在这一时期实实在在地面对着齐国以拥护昭公复位为名的武力入侵,因此鲁国不得不实施高强度的军事动员,同时还要尽量兼顾晋国以盟主身份安排的劳役。
在对“昭公之难”期间鲁国六卿地位有了一个结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上、下两军动员的情况。由于鲁国在这一时期实实在在地面对着齐国以拥护昭公复位为名的武力入侵,因此鲁国不得不实施高强度的军事动员,同时还要尽量兼顾晋国以盟主身份安排的劳役。
就时间线上来看,我们这个阶段只分析自昭公发动未遂政变失败后流亡齐国开始,而司徒叔孙婼在试图促成公室与“桓族”和解失败不久后即去世,则六卿排序调整为:
而两军将、佐分别为:
此前最近一次军事行动早在三年前(昭二十二、前520)为了应对诸侯联军干涉宋国“华、向之乱”和利用莒国内乱而东征准备的“昌间大蒐”,期间两军全部参与了动员和检阅、演习,但并未实际参战。故而首次动员的顺序应为季孙意如、叔孙不敢统帅的上军在先。而第一次动员的内容则应该是应对齐师在昭公二十五年冬攻克郓邑之后可能对季氏据点费的进攻:
……十二月庚辰,齐侯围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二十有六年……夏,公围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可见齐师在前517冬季取得郓之后并没有就近顺势攻取鲁昭公的死敌季氏的据点费,而是在停顿了几个月后西上开始围困孟氏的封邑成:
如图,蓝色路线为齐景公帅师攻入鲁国的行军方向,此似乎和鲁昭公一心除去季氏的想法不符,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季、叔率领的上军已经完成动员并以费邑为基地列阵抵抗,但是慑于齐师的兵力而未敢救援郓邑,但正如后来范献子所谓“淮夷与之”,季氏统帅的上军也并无后顾之忧,故而齐师没有机会继续南下攻占费邑,所以放弃了这个方向转而攻打相对弱小的孟氏。
由于齐、鲁两师在郓附近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所以季孙、叔孙随后继续尾随齐师主力向西准备为成邑解围,当然也可能是鲁师从蒙山以南的祊河谷地西上去救援了成邑,而由于受到晋国外交干涉和成大夫公孙朝设计坚守,齐师未能将其攻克却被迫与内线作战的鲁国上军进行了没有明显分出胜负的“炊鼻之役”。
没有发生的救郓之役到来年夏季的救成“炊鼻之役”实际上是连贯的一系列战役,鲁国均以季、叔统帅的上军迎战齐景公、公子鉏、公孙捷、苑何忌和陈开疆(武子)统帅的齐中军主力,而双方均认为自己达到了战略目的。
就齐国而言,为鲁昭公取得了原先曾经属于莒国的郓,并进一步夺取了沂、蒙之间曾经属于淳于国和杞国的“龟阴之田”;就“三桓”而言,其保护了季氏、孟氏的主要据点费和成没有陷落,同时通过引入晋国干预而避免了战争烈度的进一步升级,同时将齐国限制在了既得占领领土上而无法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