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笔者对“昭公之难”前后鲁国主要卿、大夫格局的变动所做的推断,考虑了多方面的资料,但同时也冒了一些必要的风险。
首先,由于叔孙婼在这一年末(昭二十五、前517)去世,其子叔孙不敢的位置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图,叔孙不敢的辈分与季孙意如齐平,同时其很有可能是季氏特意安排的一位年龄低于季孙的家主,这将意味着季孙意如从宗法上面同时占据年龄和辈分的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尽管臧会是季氏选定的臧孙,但由于其身份为臧昭伯之从弟,辈分仍然高于季、叔,所以臧氏只得暂时脱离卿序了。
至于叔孙职务是否为司马,我们可以从仲孙何忌(孟懿子)身上找答案。由于仲孙何忌实际上一直活到了三十六年之后(哀十四、前481),而这一期间其职务至少保持稳定而不会下降。但在吴、鲁对齐的“艾陵之战”(哀十一、前484)时,叔孙州仇(武叔)的身份已经确定为司马:
……将战,吴子呼叔孙,曰:“而事何也?”对曰:“从司马。”……(左传.哀公十一年)
可见由于武叔仍是孟懿子的叔辈,所以其官职仍然是仅次于季孙的司马,而仲孙何忌终其一生都止步于第三位大司空。因此我们可以反推出叔孙婼的继承人叔孙不敢(成子)也是以辈分和年龄的优势而直接接任司马的。
当然在“乙模式”的两军制下,这种安排还有一个优点,即叔孙氏由于排名季孙之后反而不能独掌一军,只能担任上军之佐:
而孟孙则在叔诣去世、子叔氏辈分迅速下降后得以接替其登为司空:
同时孟孙也在这一时刻接替子叔氏执掌下军:
如表所示,“昭公之难”爆发以及之前的平衡者叔孙婼去世后,鲁国六卿格局以及军行的调整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保证“季、孟集团”绝对地、甚至永久性的控制上、下两军,同时“三桓”牢牢占据诸卿的前几位,而其附庸家族子叔氏、子叔氏分支荣氏以及孟氏分支子服氏则控制其他较为重要的位置。
当我们确定了“三桓”的位置后,再来看看依附于季氏的远支公族子叔氏经历的变化:
如图,叔诣一般被《世本》认为是叔鞅之子,但其于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去世后,季氏又安排子叔氏的家主回到由出自叔弓(子叔敬子)一系的叔还继承,但叔还(子叔成子)为叔弓之曾孙、定伯阅之孙、西巷敬叔之子,辈分比起叔诣急剧下降了两辈。很可能为了维护子叔氏总体的地位稳固,“桓族”提拔子叔氏早先分家出来但是辈分较高的荣氏这时候入卿。
荣驾鹅(成伯)早在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即参加朝楚之行,并在襄公于返回途中因“卞邑之乱”季武子擅自动兵而企图流亡晋国寻求帮助之时赋“式微”进行规劝: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公欲无入,荣成伯赋《式微》,乃归。五月,公至自楚……(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可见其早已成为季、孟集团的附庸势力。目前可查的文献中,《春秋纪传》认为荣驾鹅(成伯)为公孙婴齐(子叔声伯)之次子,而《世族谱》认为其为文公弟叔肸之曾孙,也即公孙婴齐之孙。考虑到年龄和辈分,“桓族”大概率会选择一位辈分低于季、叔但高于叔还者入卿以保证诸卿格局的相对老成,因此考虑采纳《世族谱》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