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刘老师给我们上了一次咨询展示课,当来访者纠结两个问题都想聊时,刘老师问:"是什么让您觉得这两个问题都想聊呢?"来访都就分别谈了这两个问题对她来说是她的感觉。因咨询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来访者纠结也不知道该说哪个时,刘老师接着又说:“那先说说看,然后再决定。”在展开一会儿后,刘老师问,如果对这两块想聊的程度打个分的话,你分别打几分?来访者很快就明确了想聊的话题。
在咨询的过程中,刘老师话很少,表情也是很凝聚深沉,几乎没有复述来访者的陈述,偶尔有几个关键词,也没有赞美对方,只是贴着来访者,在运用外化技术时“如果着急就在这,你想对这个着急说点什么?”,好像效果不太明显,来访者说到其他方向了,但是刘老师依然稳稳的继续紧贴来访者。在回答“他希望你怎么样,他可能会怎么说时?”,来访者有些困惑,进去了沉思。这时刘老师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换角色练习。在刘老师的提问中,来访者被换成孩子角色,您现在是孩子,您希望怎样,孩子又会怎么说。答案一目了然,所有的纠结和着急都豁然开朗!
最后刘老师的总结有几点:1.经常我们会把自己当成专家,这时我们会很无力,我们忘了“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这个理念。2.在聊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察觉自己,我们有没有带着自己的评判和预设去聊,是否是挑错思维模式。3.要花很长时间去训练基本功,训练不预设的能力!重新建构的能力!倾听的能力!澄清具体化的能力!
如:对这个问题,你做过什么样的努力?尝试过哪些方法?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效果有些什么不同?别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他们会有什么方法解决?你还想过可以尝试哪些方法?什么时候问题不发生或比较少被注意到?那时有些什么不同?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发生时,你有什么不同?以前有没有这方面成功经验?当时是怎么做到的?你做了什么让情况没有更糟?你是怎么做到的?
建立咨询关系非常重要,刘老师的这次咨询展示,很贴,很稳,不急不燥,让来访者更多的思考和说,让我也从这次展示中有了更多收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