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所谓季、孟与叔孙氏的“双头政治”显然是不合乎礼法的,特别是在鲁国这种中等规模的邦国也必然不能持久,任何一个小火星都可能将其引爆。如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剧烈的冲突,那么这颗定时炸弹就更应该寿终正寝了。
“鄢陵之战” (前575)爆发的根源其实在于晋国对齐、秦在军事上获得了全胜,下一步必然兵锋指向楚国。战前一年(前576)楚国不肯坐以待毙,企图把握战场主动,因此以保护遭到郑国攻击的许国为由出兵伐郑至于暴隧、伐卫至于首止,并迁许于叶;作为回应,郑国强势地派出公子喜(子罕)帅师还以颜色,攻取楚国控制的新石。
表面上来看,楚国似乎没有占据什么优势,还主动安排许国放弃了故土,实际上这是颇为精明的算计。以许国孱弱的实力势必不能作为未来楚国继续北上争霸的支撑点,而郑国的实力则强于陈、蔡、许诸国,要争取郑国支持则必然削弱其死敌许国。如果楚国不迫使许国作出让步,则郑国迟早也能吞并许国,到那时候楚国就没有和郑国交换的筹码了,所以还不如主动示弱,以达成外交上更大的利益交换。楚国在此外交事件上体现出来的灵活性,几乎是同一时期任何大国甚至中、小国家都缺乏的,也将给晋国的“复霸”之路带来巨大挑战。
“迁许于叶”的安排在客观上造成了郑国在疆域上向南扩大了近一倍:
如图,许国从此退出故土,来到楚方城外围,此为楚国争取郑国倒向己方的一个重大让步。紧接着,为了增加筹码,楚国索性将汝水以南其他的土地——“汝阴之田”(绿圈以内)一并送给郑国,这样郑国疆域就从溱、洧流域一举向南延伸至汝水流域、方城之外:
……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子驷从楚子盟于武城……(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国有记载的主动割让领土给别国在春秋时期止此一例,堪称诚意满满。当然作为交换,郑国需要臣服于楚国以保护如此广阔的领土,因此当年立即作为楚国的仆从国讨伐刚刚经历“桓族之乱”的宋国并取得胜利。对此晋国忍无可忍,尽管内部对于是否出兵还有不同看法,但元帅栾书力排众议,在郑伐宋当月的晚些时候就起兵,并要求齐、卫、鲁等国一起出兵。对此鲁国司马仲孙蔑做出判断:“有胜矣”。
不过穆姜与叔孙侨如一派则看出另一个机会:按照惯例将由司徒季文子及司马仲孙蔑帅右军随同鲁侯出战,如果利用这个在阵前的机会调虎离山、以军令将二帅一网打尽,则可以一举收二十年之功,直接控制朝政:
……宣伯通于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曰:“请反而听命。”……(左传.成公十六年)
已经成人、娶妻的鲁成公这时候已经不是十二年前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了,当即否定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拖延时间再想办法,此遭到了穆姜的痛斥并以行废立之事相威胁。
穆姜此举适得其反,引起了鲁成公的警觉。因此成公立刻调整部署,将仲孙蔑留下“守于公宫”,并且“申宫儆备”,改为由右军将季孙和左军佐子叔声伯作为统帅出战。之前屡次积极抛头露面的叔孙侨如这次一反常态地没有争取这个随军立功的机会,而是躲在幕后运作政变。不过由于重新安排人事,导致耽搁了时间,到了晋、楚于鄢陵决战这天,鲁师才“出于坏隤”。由于晋人上下团结,楚共王眼睛受伤且司马子反醉酒,导致这场规模超过“邲之役”的大战一天就结束了。
由于进展超过预期,派兵参展的齐、卫、鲁等国其实都没来得及赶上战斗;晋国大胜之余并不打算继续追究责任,而是改在沙随召开会盟谋划下一步伐郑。第一回合没能得手的叔孙利用被其买通的晋卿郤犨向晋侯谮言:
……宣伯使告郤犫曰:“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郤犫……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左传.成公十六年)
此举直接以鲁成公为攻击对象适得其反,将鲁侯本人彻底推向了对立面。“沙随之会”中尽管晋厉公听信谗言拒绝单独会见鲁侯,不过还是给鲁国分配了下一步参与伐郑的任务:由于齐、卫、鲁、宋之师实际上没有参加“鄢陵之战”,所以晋国以轮空的知武子率领下军未参战部队统帅诸候之师继续伐郑、蔡。此次本来仍应由季、孟出战,临行穆姜估计重施,再次威胁儿子;而成公照方抓药,以原计划应对,所以叔孙侨如再次没能得手。
连续两个回合落空,导致穆姜、叔孙侨如一派利令智昏,再次企图假郤犨之手达到目的:
……宣伯使告郤犫曰:“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若欲得志于鲁,请止行父而杀之,我毙蔑也而事晋,蔑有贰矣。鲁不贰,小国必睦。不然,归必叛矣。” ……(左传.成公十六年)
叔孙侨如非常巧妙地将季、孟譬诸栾、范,也即“三郤”之心头大患,此极大刺激了郤犨野心和控制欲。叔孙的计划是分头行动:由晋人捕杀季孙行父,而叔孙将发动兵变杀死仲孙蔑(孟献子),这样才能“得志于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