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的学习都是线性的,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遵循相同的轨迹来实现掌握。
的确。
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测试。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上一堂课,学生会有1000种没学会。在我教和他们学之间,如同河流主干一样的教学活动原本直接指向学习目标,在下游产生了数量惊人的分叉。
上课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课的学生不多,就需要后续的反馈和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使学习再次发生。
学习活动是一个集体活动。千人千面。所以学习成了一种不可预知的过程。教学矫正则是掌握任意知识领域所需的正常流程的组织部分。学习是否会发生,直接受到我们和学生在教学之后所采取措施的影响。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我们必须为教学与评价的相互促进做好安排。而不仅仅只是给出一个考试分数就结束。
而从哪里再次对学生进行帮助,让其再度进入学习,缩小与优秀的差距,才是最关键的。
比如我们今天学习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部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并不清楚,如何判断给定的角是什么角,就成了更大的难题。你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到底在哪个程度。是完全掌握还是部分理解,还是根本就不理解。就需要有相对的问题来测验。比如画一个直角。能按要求从不同的方向画出来,这就是熟练掌握。而随便画,画出来的角根本就不符合直角的特征,这就是不理解。同样的判断,一个角时能用三角尺这一学习用品去量一量比较大小,进而判断。这是掌握。而如果不知道把三角尺放在哪里,也不明白如何去比较,而只是瞎猜,或乱写,就是不理解。在老师知道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学生有针对性的,再去学习。学完之后再用同类型的题目去测验,从而缩小与优秀学生的差距,使学习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必须了解如何随着时间展开学习,好,对学习内容理解的足够深刻,方能有效运用反馈,对学生加以指导。
要是可以选择不同的题目,比如选择题,适度增加干扰项,让学生在辨析中提高。
也可以设计计算题,填空题,口头问答等,通过建立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一种强有力的形成性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的信任感,坚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进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