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
1. 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就是跟别人的内心建立连接的能力。
2. 冰山模型特别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把“理解一个人”这么难、这么复杂的事情,拆解成了清晰的七层脉络,给了我们具体可操作的路径。
3. 停顿是一种隐形的力量,有助于更深刻的体验。在停顿的当下,全场都安静了,仿佛整个世界也静止了,于是你们的内心会宁静下来。
《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作者是李崇建,他是台湾知名的亲子导师和心理咨询师。
在你的人生中,你接触过的最有魅力的人是谁?这里的魅力可以理解成特别吸引你,让你迫不及待想跟这个人产生联系的那种力量。
是那个长得最好看的人吗?有人说,这是个颜值当道的世界,但长得好看和有魅力,似乎还是有距离的。那么是最有本事的人吗?能力强确实会让人自信,让人气场强大,但如果你近距离接触这样的人,感受到的是压力,是傲慢,那么似乎也很快会对他祛魅。
这么一类人,他们身上藏着魅力的密码。和他聊天的时候,你总不知不觉就说了很多真心话。明明你平时是个挺有防备心的人,但面对他,你就是愿意敞开心扉。当你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你会想:要是能跟他聊聊就好了。而一旦你真的找到他,你会发现一件很奇妙的事:他好像也没给你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是静静地听你说,偶尔问几句,但你的心情却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你感觉你好像被他的温暖笼罩了,你会越来越爱跟他待在一起,越来越感受到他对你的吸引力。
一本书,中文翻译过来叫《吸引的艺术》,它在探讨“什么是最顶级的魅力”。它最后的结论,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就是跟别人的内心建立连接的能力。真正的魅力,不是靠美貌、靠能力去征服别人,而是让别人感受到深深地被理解,从而主动卸下防备,主动向你靠近。
魅力,是多么张扬,甚至有一些攻击性的词汇,然而获得方式却最柔软、最不露痕迹。
这本书核心是在讲一个模型,叫冰山模型。这个理论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的,本书作者正是萨提亚心理学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冰山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冰山,我们平时表露在外的行为和话语,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只用冰山上的部分看人,所以对人的认识是肤浅的、错位的,而如果你能看透冰山下的部分,就会形成对一个人真正的理解。这就是题目说的“理解内在的冰山”。
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在一个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拿着刚买的银丝糖,突然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点不耐烦,说:“你不是说想吃吗?现在又不要吃了,不吃就不要吃啦!”
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还大声喊:“我要吃!”
旁边的阿姨说:“好好好,阿姨再给你买一根新的。不哭了啊。”
小孩子哭得更急了。
妈妈更生气了:“这样也不要,那样也不要,你到底要怎么样?”
旁边卖糖的师傅也开始说教:“小孩子要听妈妈的话,你看看别的小朋友……”
这种案例,应该说在生活中时时上演。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第一种:指责型
这类沟通的特点是,无论聊什么,最后都会绕到“你哪里做得不够好”上面。就像刚才那个场景中的妈妈,孩子一哭,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这样?”“你到底要怎么样?”潜台词就是:这都是你的问题。指责型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憋着劲要挑剔你点什么的感觉。
在职场上,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同事或领导。他们总是能找出别人的毛病,和他们聊天,你总是感觉在被考试,被评判。
指责型的人,他们内心其实也很累。因为他们总是处在一种“我必须是对的”的状态中,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观点而战。而这种人,显然不是最有魅力的。这种沟通也显然是低效的。
第二种:讨好型
用这种沟通方式的人跟指责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最怕对抗。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旦说出口,就会引起冲突,而引起冲突就会被人讨厌。所以,别人说什么,他们都是“对对对”“是是是”。
在刚才的场景中,阿姨就是讨好型的,她的应对方式是说,“好好好,阿姨再给你买一根新的”,表面上看起来很温和,但孩子的真实需求依然没有被看见。
在职场上,讨好型的人也很累。别人的要求,他们从不拒绝;别人的情绪,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照顾。但越是这样,他们越感到委屈和疲惫。而当你自己内心都憋闷不已时,你是不可能展示出你的魅力的。
第三种:超理智型
这种人就像行走的百科全书,你和他聊什么,最后都会变成讲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还特别正确,让你无法反驳。一开始,你可能会被说服,但相处久了,你会发现,和他们说话就像在打辩论赛,或者在上一堂课,你们并不是在交流,在沟通,而是在辩论,或者是在接受他的教育。
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爹味”很重的人。跟这种人相处久了,你会感到很疲惫,因为你永远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只能被动地应付他强压给你的观点。
第四种:打岔型
这类沟通方式最有迷惑性。擅长打岔的人,往往还挺受人欢迎的,有他们在的地方,往往气氛不错。他们最擅长用充满幽默感和俏皮感的方式转移话题,一旦话题变得严肃或沉重,他们就会立刻插科打诨,讲笑话,把话题扯开。
这种技巧不是不好,但是如果这成了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惯用模式,就意味着,他习惯了不正面面对问题。表面上冲突消失了,但对方内心的困扰依然存在,而且会觉得,你到底有没有在认真听我说话,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的感受。
这四种类型,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可能让你走入对方的内心,更别提去建立深度的链接了。可是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朋友,是不是经常用这几种方式来沟通呢?
为什么这几种方式这么普遍呢?因为我们从小就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求生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塑造了固定的沟通模式。什么意思呢?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表现出某种行为,才能得到外界的认可。比如,我必须表现得很聪明,别人才会喜欢我;我必须表现得很强硬,别人才会尊重我,否则他们就会欺负我。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来应对世界。这种模式,心理学上叫做“应对姿态”。
指责型的人,他们的应对姿态是“我必须是对的”;讨好型的人,他们的应对姿态是“我必须让别人满意”;超理智型的人,他们的应对姿态是“我必须保持理性”;打岔型的人,他们的应对姿态是“我必须避免冲突”。这些应对姿态在童年时期也许是有用的,能帮助我们得到外界的认可。但到了成年,这些固化的模式就开始限制我们了。
我们开始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地讨好、自证,或者假装轻松,都无法建立真正深入的人际关系。我们感到孤独,也感到无能为力。但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说明,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了。
冰山模型
这个冰山模型把每个人的内心,也就是内在的冰山,从表面到深层,分成了七个层次。其中,只有1/7是露在水面外的,而6/7是隐藏在水面下的。这个冰山模型给了我们一条层层深入,逐步探索他人内心,建立深度连接的路径,也是我们打破原有的沟通方式的有力抓手。
冰山的第一层,也是露在水面外的层次,叫:行为和事件。
这是能直接看到的部分。比如,孩子在哭闹,一个同事今天迟到了,一个朋友突然不回你微信了。这些都是行为和事件。上面演示的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其实都停留在对这一层的反应上,也就是看到别人的行为,就开始评判、建议、批评。这样的沟通,往往是无效的。
冰山的第二层,叫感受。这个人能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产生了某种感受。
这包括身体的感受和情绪的感受。身体的感受比如腰很酸、肩膀很紧、胸口发闷、头很疼,情绪的感受比如开心、生气、委屈、焦虑。
感受听起来是本能,但是要觉察到这一层,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就在被训练忽视自己的感受,为了达成人生的各种任务,我们必须把感受磨得钝一点。即使到了成年,我们有了更多自主权,也依然不知道自己此刻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就更别提感应别人的感受了。所以我觉得成年的过程,也是在恢复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重新鲜活起来的过程。
冰山的第三层,是感受的感受。
这是更微妙的层次。比如,你因为某件事生气了,但同时你又为自己的生气感到愧疚。这个愧疚,就是“感受的感受”。比如,你看到同事升职加薪了,心里涌起一阵小嫉妒,但随即你又为自己的嫉妒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怎么能这么狭隘。这个内疚,也是感受的感受。
如果你能感受到这个层次,说明你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情绪已经有了精微的觉察能力。
冰山的第四层,是观点。
我们对一件事的感受,一部分来自本能,但还有一大部分是由我们所持的观点决定的。观点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我们认为的世界规则。它们决定了我们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你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一件事,你特别想不通,感到很郁闷,于是找朋友聊天,朋友三言两语就把你给说通了,你心情一下子变好了。那你回忆一下,你的朋友做了什么呢?是不是就是从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你换了种方式想这件事,于是,观点变了,情绪就变了?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人挑剔说,你这个人怎么不能跟别人一样呢?人家都这么干,你怎么就不能?当时我特别受打击,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于是就找朋友倾诉。结果你猜怎么着,我这个朋友回应说:“天,这不是在夸你吗?说明你很特别啊!你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啊?”这句话真把我惊呆了,我内心也对她生起了很大的佩服,我发现,原来还能这么想问题。我原本的信念是,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弱,但是朋友的信念是,跟别人不一样,是特别。信念一变,感受大变。
还有,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争吵,本质上是因为价值观不一样,而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比如,情侣之间容易因为花钱的问题争吵,甚至上升到“你不爱我了”这种层面。其实很可能是因为两个人的金钱观不一样。一个人觉得钱是用来享受当下的,另一个觉得存钱才有安全感。
所以说如果我们跟一个人的沟通,能识别感受的同时,深入到观点的层面,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信念让他这么想问题,你对这个人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能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启发和力量。
在观点之下的,是冰山的第五层,期待。
观点是,“我觉得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而期待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有的时候,一个人的观点就是这个人的期待。比如,有的人的观点是,“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而他的期待也是“我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但是还有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观点和期待,是相反的,是冲突的。比如,很多人的观点是“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他们内心的期待却是“我希望在这份工作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很多人的观点是,“成年人就应该独立”,但他真实的期待是:“我也希望有人能照顾我。”一个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观点侃侃而谈,逻辑高度自洽,但对自己的期待却绝口不提,因为那是更感性、更隐私、更不合逻辑的部分。如果你能觉察到别人真正的期待是什么,你会发现面具下的那个更加真实的他。
而在期待之下,是冰山的第六层,渴望。
渴望比期待更深,因为它是人性的底层诉求。比如“希望有人能照顾我”的期待背后,是渴望被爱,“希望能得到同事的认可”的期待背后,是渴望有价值感。作者说,人性中的渴望是永恒的。无论这个人来自何地,多大年龄,经历过什么,人皆渴望爱,渴望安全,渴望自由,渴望价值感。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长久得不到满足,比如,长久没有自由的感觉,总是觉得被束缚、很压抑,长久没有价值感,即使看起来已经什么都有了,甚至长久没有被爱的感觉,那么一个人的内心就会枯萎。他可能会投身于各种刺激中,成为工作狂、购物狂,沉迷于游戏,看起来对一切都无所谓,但这是因为他的心已经麻木了,用冷漠来保护自己不再受伤。
冰山的第七层,也是最底层,叫做自我。
自我就是剥去所有外在标签后,你最本质的那个存在。不是你的职业身份,不是你的社会角色,不是别人眼中的你,而是你内心最深处那个核心。它是你天生的禀赋与人生阅历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生命体,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萨提亚把自我称之为“生命力”。生命力这个词,最近挺火的,我们会听到有人评价:这个人好有生命力。其实这就是一个人他找到真我之后的状态。萨提亚说,自我是生命能量驻守之处,是你的灵魂所在。当一个人能够接触到自己的核心自我时,他就会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力量。
比如,你见过那种特别有感染力的演讲者吗?他们站在台上,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刻意的手势,他只是平静地讲述着,但你就是被深深打动了。那是触碰到了自我,并且接纳了自己的自我的人,所自然流露出的生命力。
第一层,行为;第二层,感受;第三层,感受的感受;第四层,观点;第五层,期待;第六层,渴望;第七层,自我。这七个层次层层递进,最终通往一个人内心最深的部分。我们看到对方越深的层次,我们对他的理解就越深入。如果真正触碰到了这个人的自我层,那么你们之间的连接将会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而如果你拥有了穿越别人心灵的能力,你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也最温暖的力量。
这个冰山模型特别强大的地方在于,它把“理解一个人”这么难、这么复杂的事情,拆解成了清晰的七层脉络,给了我们具体可操作的路径。菜市场里的那个妈妈知道要重视孩子的感受,但是她依然选择在行为层面回应孩子,因为人的思维、行为都有惯性,靠自己突破不了。但是有了这个冰山模型,我们就有了打破惯性的抓手。
回到刚才那个菜市场的故事。如果用冰山模型去跟这个孩子对话,会发生什么?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他蹲下来,和小男孩平视,停顿了几秒钟,轻声问:“弟弟,你还好吗?”这个时候,孩子的哭声渐渐变成了抽噎。——你看,这是在干什么呢?这就是关注孩子的感受,把跟这个人对话的层面由行为和事件层拖入到了感受层。作者继续问:“你看起来很难过,也很着急,是吗?”孩子点点头。这一步,作者还是在确认孩子的感受。
“发生什么事了呢?”作者问。
孩子指着糖说:“我要吃糖。”
“妈妈拿的那根糖,你要吃吗?”
孩子摇头:“不要!”
“你想吃糖,但不要吃那根糖,对吗?”
孩子点头。
“这根糖怎么了?你为什么不想吃呀?”
你看,作者连续的这几个问题,就是把对话由感受层拉到了观点层,也就是真正地去搞清楚,孩子在想什么。
孩子指着糖说:“糖掉地上……脏。”
原来,这根糖掉在了地上,他想吃糖,但不想吃脏了的糖,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
触及了孩子的观点层,我们就对孩子的表现非常理解了,也不用生气着急,换一根糖,孩子就高兴了。
这个例子,还是比较简单的沟通。再举一个艰难一点的沟通案例。比如,催婚。
假设,你妈妈又开始催婚了:“你看人家小李,比你小两岁都结婚了,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能让我抱上孙子?”
以前你可能会很烦躁地回应:“妈,我才刚30岁,急什么?”然后就是一场争吵。
但现在,你可以用冰山理论来跟妈妈对话:
“妈,听起来你很着急,是吗?”(感受层)
“当然着急啊,你都30了……”
“你担心什么呢?”(继续探索感受)
“我担心你一个人过得不好,担心你老了没人照顾……”
“所以你希望我能有个伴,是这样吗?”(期待层)
“对啊,我就是希望你开心快乐……”
“妈,你这么关心我,我很感动。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我呢?”(观点层)
“当然要人品好,会照顾你……”
“听起来你希望我找到一个真正爱我的人,对吗?”(渴望层)
“妈,谢谢你这么爱我。我也希望能遇到那个爱我的人,我们一起耐心等等好吗?而且你知道吗,有你这样爱我的妈妈,我已经感受到很多爱了。”
你看,通过这样的对话,你不仅理解了妈妈催婚背后的深层关爱,妈妈也感受到了被理解。母女之间的争吵变成了温暖的交流。
从这个例子你能看到,我们实际去沟通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层次的顺序,不需要生硬地从第一层问到第七层,而是跟随谈话的节奏,自然地在各层间游走。
冰山就如同吉他的琴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但用这六根弦,能弹奏出无数美妙的乐曲。只要你掌握了基本指法,就能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对话风格,所以能弹出不同的节奏与旋律。
沟通时的技巧
这个冰山模型,我理解了,但具体执行时,我可能会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问起,大脑一片空白,还有什么具体的技巧吗?
作者确实提供了一些应用冰山的实用方法。
第一,在觉察别人的冰山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冰山。
作者说,进入自己的内心,是进入他人内在最快的路径。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是麻木的,怎么可能唤醒别人?这也是为什么,冰山模型也被看作提高自我认知的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每天睡前,花五分钟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我的身体感受如何?哪里紧张?哪里放松?今天我主要的情绪是什么?开心、焦虑、还是疲惫?对于今天发生的事,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我今天有什么期待落空了吗?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我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今天我是否离真实的自我更近了一点?
刚开始练习时,你可能发现自己竟然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太习惯忽视自己的内在了。但日积月累,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能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二,在跟对方沟通的过程中,要保持宁静的状态。
这个建议可能让你有点没想到。为什么要宁静?因为当你手里有个趁手工具的时候,你会很容易着急,像机关枪似的连环发问,让对方招架不住。你的问题可能都是对的,但是你的状态不对。这个时候,对方拉响警报,觉得你好像想从他那里获得点什么。其实你可能真的只是着急了而已。而只有宁静的状态,才能让你和对方处在一种自然和松弛的感受里,你的问题,他的答案,会更自在地从你们内心流淌出来。
首先,身体要宁静。尤其要注意觉察自己的肩颈,让它们放松下来,不要端着。焦虑症患者最常见的体态就是耸肩,因为他们时刻紧张。
其次,语态要宁静。说话速度要有意识地放缓。尤其,要学会停顿。这个停顿不是装深沉,作者说,停顿是一种隐形的力量,有助于更深刻的体验。在停顿的当下,全场都安静了,仿佛整个世界也静止了,于是你们的内心会宁静下来,你们沟通状态会更好。
最后,心态要宁静。不急着解决问题,不急着证明自己,就是单纯地想了解对方。只有当你的外在表达和内心状态都宁静时,双方才会真正敞开心扉。
第三,也是沟通时的另一个技巧,叫练习你的好奇。
好奇心是沟通的灵魂。如果对话者不够好奇,只是机械地使用冰山工具,那么你只会得到机械的答案。如果对话者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那么对话只会导向他预设的结论。而只有好奇,才能够打开新的局面。
什么是真正的好奇心?就是真的对这个人的内在世界感兴趣。你运用冰山模型,不是为了套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善解人意,就是单纯地想知道:这个人现在怎么样?他经历了什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的人对人是天然有好奇心的,这种人用起冰山模型来就如鱼得水。但是,好奇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技术,为了达成良好的沟通和理解,我们要学会对一个人刻意地好奇。
具体的“好奇对话”方法:
比如,呼唤对方的名字,且刻意停顿。比如,你看同事小张好像状态不佳,想和他聊聊,不要直接问“你最近怎么样?”而是先叫他的名字:“小张……”然后停顿两三秒,让他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你,再继续:“你最近咋样啊?”呼唤名字和停顿这个动作,会传递你的重视。
再比如,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如果你知道同事最近在学吉他,就从这个话题开始:“听说你最近在学吉他?”而不是直接问工作上的事。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他更愿意打开话匣子。
还有,重复对方上一句的句尾。同事说:“这个项目真是把我折腾惨了。”你回应:“啊?折腾惨了?”这个重复传递了“我在认真听,我关心你的感受”的信号,同时也给了他继续表达的机会。
还有,询问具体事件,在细节处提问。不要泛泛地问:“工作怎么样?”对方一般只会回答,挺好的。而要问:“你最近不是说新接了个客户,具体是什么情况?”具体的问题更容易让人打开话匣子。
当你真的带着一颗好奇心去理解对方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很难相处的人,其实都有着合理的内在逻辑。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表现,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需求。放下判断,纯粹好奇,才会有同理心出现,才会有接纳出现。
对自己和他人,保持觉察,理解,连接。愿你沿着冰山的脉络,穿梭悠游于宽广深刻的心理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