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明英宗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专权。当时锦衣卫还有一个指挥袁彬,在土木堡和朱祁镇一起被也先活捉,因此有了护驾的功劳。
门达非常忌惮他,于是就找人去去刺探袁彬的隐私,想将袁彬置于死地。
当时有一个叫杨埙的高级技工,非常善于制作倭漆画器,他的作品被称为杨倭漆。
知道这事以后非常愤慨,于是就上书皇帝揭发门达二十多个罪状,还说袁彬是被冤枉的。
奏章被皇帝看见以后,皇帝命令门达逮捕审讯杨埙。
门达抓捕杨埙的时候,神色没有异常,就好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门达审讯他,问他是否有这个事。杨埙说:“有。但是我只是一个下贱的工人,不认字,和您又无仇无怨的,我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呢?请您屏退左右,我将把这里面的详情全盘托出。”
门达屏退左右以后,杨埙继续说:“这是内阁李贤叫我做的,让我上书皇帝。但是我并不知道奏章里面的内容,如果您当中审问我,我一定会要求和李贤当众对质,看他怎么说。”
门达听杨埙这样说,欣喜异常,好酒好菜伺候着杨埙。
早朝以后,门达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朱祁镇,朱祁镇命令让大臣在午门外集结。
门达带着杨埙来到现场,对李贤说:“这都是你指使的,杨埙已经全招了。”
李贤还在惊讶呢,杨埙就大声说道:“我死就死了,怎么还敢乱攀别人呢?我只是一个平头百姓,怎么可能见得着内阁官员?天地良心,就是门达指使我干的。”
说完以后就一条条的将门达的二十多条罪状说明,门达颜面尽失。
朱祁镇听到以后,就疏远了门达,将袁彬派往了南都,一年以后,又将袁彬官复原职。
门达因为心中不满,被贬谪到了广西,死了。
[述评译文]
这与张说设计张昌宗以保全魏元忠一事同样手法。
但张说本来人就聪明,又得到宋璟等人的指点,才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而杨埙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能够出此奇计,顶着皇帝的压力而揭露小人的奸计,不仅仅保全了袁彬,还保全了李贤。而且也是不仅仅保全了两个忠臣,还能够除掉一个奸恶之徒,这不仅比张说聪明十倍,功劳也是张说的十倍。
那些达官显贵,攀龙附凤的人不少,看到杨埙的表现没有不吐舌吃惊的;听说这个事的,没有不感到惭愧的。
这难道不是达官显贵眼中只有权力富贵,老百姓却一心只有是非公道。
洪武年间,朱元璋被宋濂惹怒了,派人去宋濂家要赐死宋濂。
马皇后从那天就开始吃素,朱元璋问为啥吃素。
马皇后说:“听说今天您赐死宋濂,而我救不了他,只能吃斋聊表心意,积积阴德。”
朱元璋领悟了,急忙派人收回成命。
薛瑄得罪了王振,被朱祁镇下诏处死。
王振有一个老仆人,当天在厨房里大哭,王振问:“你哭什么?”
仆人回答:“听说今天薛夫子要被处死了,所以在这里哭。”
王振这时候怒气已经消了。正好王伟前来为薛瑄求情,薛瑄才得以幸免。
老仆人这一哭,竟然产生了圣母娘娘救人的功效,也可以说得上是奇迹了。
有人说:“能够明辨是非就是一种智慧。”智慧怎么会因为人的身份而有什么不同呢?
太监喜宁本来就是胡人,土木堡之后和朱祁镇一起被活捉,然后引导也先进攻,破坏和谈。
景泰皇帝对喜宁感到非常头疼。
袁彬建议朱祁镇派喜宁去找宣府的参将杨俊索取春衣,派军士高磐随行。
袁彬在木板上刻上书信,系在高磐的大腿上,让他交给杨俊,让杨俊想办法抓捕喜宁。
杨俊得到书信,就和喜宁在城下喝酒,高磐抱住喜宁大声喊叫。杨俊就派人将喜宁押解进京,斩首示众。
于是也先没有了向导,不想再进行战争了,就将朱祁镇放回来了。
袁彬在胡人那里与朱祁镇一起面对胡人的刁难,出力最多,其中诛杀喜宁的功劳最大,可以说和宁武子不相上下。
原文
天顺间,锦衣指挥门达用事。同时有袁彬指挥者,随英宗北狩,有护跸功。
达恶其逼,令逻卒摭其阴私,欲致于死。
时有艺人杨暄[一作埙。]者,善倭漆画器,[宣庙喜倭漆之精,令暄往学。]号杨倭漆,愤甚,乃奏达违法二十余事,且极称彬枉。
疏入,上令达逮问。暄至,神色不变,佯若无所与者,达历询其事,皆曰:“知。”且曰:“暄贱工,不识书字,又与君侯无怨,安得有此?望去左右,暄以实告。”
因告曰:“此内阁李贤授暄,使暄投进,暄实不知所言何事,君侯若会众官廷诘我,我必对众言之,李当无辞。”
达闻甚喜,劳以酒肉。早朝,以情奏,上命押诸大臣会问于午门外,方引暄至,达谓贤曰:“此皆先生所命,暄已吐矣。”
贤正惊讶,暄即大言曰:“死则我死,何敢妄指!我一市井小人,如何见得阁老?鬼神昭鉴,此实达教我指也!”因剖析所奏二十余条,略无余蕴。
达气沮,词闻于上,由是疏达,彬得分司南都。
居一载,驿召还职,后达坐怨望,谪戍广西以死。
[述评]
此与张说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事同轴。
然说故多权智,又得宋璟诸人再三勉励,而后收蓬麻之益;杨暄一介小人,未尝读书通古,而能出一时之奇,抗天威而塞奸吻,不唯全袁彬,并全李贤。
不唯全二忠臣,且能去一大奸恶,智既十倍于说,即其功亦十倍于说也!
一时缙绅之流,依阿事达者不少,睹此事,有不吐舌;闻此事,有不愧汗者乎?
岂非衣冠牵于富贵之累,而匹夫迫于是非之公哉!
洪武时,上尝怒宋濂,使人即其家诛之。
马太后是日茹素,上问故,后曰:“闻今日诛宋先生,妾不能救,聊为持斋以资冥福耳。”上悟,即驰驿使人赦之。
薛文清瑄既忤王振,诏缚诣市杀之。
振有老仆,是日大哭厨下,振问:“何哭?”
仆对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故也。”
振闻而怒解,适王伟申救,遂得免。夫老仆之一哭,其究遂与圣母同功,斯亦奇矣!
语曰:“是非之心,智也!”智岂以人而限哉!
土木之变,内侍喜宁本胡种也。从太上于虏中,数导虏入寇,以败和议。
上患之。袁彬言于太上,遣宁传命于宣府参将杨俊,索春衣,因使军士高磐与俱。
彬刻木藏书,系磐髀间,以示俊,俾因其来执之。
俊既得书,与宁饮城下,磐抱宁大呼,俊从兵遂缚宁解京,处以极刑。
于是虏失向导,厌兵,遂许返跸。
按,彬周旋虏中,与英庙同起处,其宣力最多,而诛宁尤为要着,亦宁武子之亚也。
补
天顺,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登基以后的年号。
门达,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系统一把手),参与“夺门之变”发迹,深受朱祁镇宠信。
袁彬,锦衣卫指挥同知(锦衣卫系统副职)。朱祁镇被也先活捉以后始终相伴左右,按理说这种关系应该非常铁。但是实际上朱祁镇对袁彬不错,但是也谈不上那么好。这个事情里,朱祁镇的态度是“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这句话可操作性太强了。
护跸(bi,四声,必),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护驾。
摭(zhi,二声,直),搜集。
杨暄,即杨埙(xun,一声,勋),明朝漆工,不仅制漆技术高超,还因为这个事被称为义士。
李贤,明朝名臣。这个人非常凶,他在明宣宗时期进士及第,然后赶上了“土木堡之变”,但是他逃回来了,而且被朱祁钰重视。朱祁镇复辟以后,他居然升官了入阁了。这还不算,他还是朱祁镇的托孤重臣。能被朱祁钰和朱祁镇两个人同时重视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能被复辟的朱祁镇重用足以说明李贤此人的过人之处。
张说(yue,四声,月),唐朝宰相,文学家,封燕国公。我遇到这个人就必须得讲一遍。他是一代文宗,和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张昌宗,传说中武则天的男宠,人称六郎。他和他的哥哥五郎张易之合称“二张”,都深得武则天宠爱,权势滔天。神龙政变时被五王诛杀。
魏元忠,唐朝宰相。武则天时期被“二张”陷害遭到贬谪。
宋璟,唐朝宰相,封广平郡公。宋璟历仕五朝,与姚崇一起辅佐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年号。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马太后,应该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就是传说中的“马大脚”。
薛文清瑄,明朝文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死后谥文清。
王振,明朝宦官。深受朱祁镇信赖,力劝朱祁镇御驾亲征,然后有了土木堡之变。
喜宁,明朝太监,深受朱祁镇宠信。土木堡之后,就成为了也先的狗头军师。
宁武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国作为一个小国,多亏了宁武子多方周旋才得以苟延残喘。“愚不可及”说的就是宁武子,不过这里“愚不可及”的意思是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
感
杨埙这一手确实是让很多知识分子汗颜。
正如文章里面说的,杨埙这一手不但保全了袁彬,还干掉了门达。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但是我最想吐槽的是朱祁镇,看看他宠信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王振、喜宁、门达哪一个不受重用啊。反倒是一心一意陪着他“北狩”的袁彬不怎么被朱祁镇重视。
这朱祁镇的这表现也是没谁了。